在教务处策划这次会议的时候,让我做一个总结。我想这仅仅是第一次活动的上半场的结束,要做大的总结为时过早。我想就我对这次活动的理解,结合日常的工作,谈谈我对这个事情的认识和思考。
让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课堂=成绩?!
课堂效率=教学质量?!
看似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因为左右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我想左右教学质量的有很大的因素甚至很大占比的因素,在课堂。
我们一起想想近几个学期抓的各项教学工作。
教材统揽—教材的解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使用教材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的有效—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活动的预设
听评课教研—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研讨
主要学科会议—日常教学常规的要求—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保障
每件事情,看似是孤立的行为,但是却指向了一个目标——课堂。
一个学生,每天在校时间里,最占用时间的,就是课堂。
所以,课堂教学的好与坏,决定着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确切来说,围绕着课堂的主要的因素——教师、教材、学生的综合作用,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
开学初期,学校策划了两次大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个是35—45岁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观摩活动,另一个是35岁以下的架势的课堂教学展示汇报活动。这次活动,是展示观摩的第一阶段,在期中考试前后,还会有第二个阶段的活动。
第一个问题我想谈谈策划这个活动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或者说有什么样的目的。
一是因为“熟悉的便缺乏激情”。
35—45岁的教师,大都工作了20多年,上了得有8000节课,甚至都熟悉到了备课能上课,不备课照样能上课。确实对课堂缺乏了一种新鲜感和目标的清晰化。
我想问问有着20多年教龄的老师们,现在的课堂是你最好的课堂吗?我们是不是对课堂失去了敬畏?这个年龄,还需要再关注课堂吗?
教师,只要不退休,有一天进入课堂,就要有一天的精彩。每个听课的学生,在这一刻都是全新的状态,都需要一节精彩的课堂来对应此时的学生全新的状态。
所以,我觉得教师的使命在哪里?教师的使命在课堂。
这次活动,我们要给这些教师一支强心剂和兴奋。我们的课堂,应该引起所有的老师的重视。说是观摩示范,我觉得也是一个展示,作为一个工作了20多年的教师,应该有怎样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看到,第一阶段展示的教师,从内心的重视、上课的情绪都呈现了不一样的状态,甚至从声音、衣着、妆容都能感受到不同。因为,有100多名师生在看你一个人的“舞蹈”,这是每一个做展示的老师的大日子。我能看到大家的重视。
所以,我建议教务处要把这样的工作变成每个学期的常态,不分身份,只要是这样的年龄段,只要任教这个学科,那就要在每个学期“过这一关”。甚至我觉得都可以不评价,不评奖,作为教者,你拿出你这一个阶段最好的课堂,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交待,从而不断的突破自己的天花板。
二是因为“熟悉便不太认可”。
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在语数教学岗位上占到70%左右,是一个很大的比例,这些教师需要学习、进步和成长。甚至他们成长的好与不好,能不能出来领军人物,关系到二小教师队伍的未来,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群体是不是能散发一些专业的气息,学术的气息和卓越的气息。
我们在专业成长方面,往往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愿意找吴正宪、窦桂梅、何捷,其实学来学去,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不会是学谁便是谁。其实对于名师的学习,应该学习名师的眼界、理解和思想。就像一个管建刚,让张建老师有了这么多年对于习作教学的探索、坚持和成果。
学校缺乏对身边人的课堂的认可,总觉得是不是不够高大上。我觉得我们要扔掉这样的观念。任何领导者和同行者,如果看不上你的下属、同事的课堂,那就是看不起我们自己——这些课堂不正是每一天我们在管理,在面对的吗?
所以,我想这次活动也代表我们对身边人的认可——让青年教师身边有榜样。因为一样的学生、班级、多媒体,坐着一样的办公桌,但是上出的课就值得我们学习。
我想告诉大家,每个人的课,我们都是认可的,但是还可以更好。我们发证书的两节课是更认可的,但是也可以更好!我想,我们青年教师,也一定学到了该学的内容。
学习,就如同“腌咸菜”,需要时间、气候和环境共同的作用。每一次的学习,就如同轻轻的撒一把盐。因为到最后,我们已经不知道是哪一次的撒盐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一次都有应该有的作用。这叫做“润泽”。
不好的课就没有学习的价值吗?同样有,最起码能告诉我们,我——不能这样做。当然,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我们并没有穷尽,这本来就是一个不断理解的过程。所以,每一节课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优点,就看你是否有:
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一张敢于鼓励的嘴巴
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
没有缺点的课堂是没有的,饕餮盛宴之后都是消化不良。
基于这两方面考虑,应该说活动目前完全实现,达到了“张开嘴,打开门”的效果,让大家走进了这些老师的课堂。
第二个问题我想谈谈教研和教研应该往何处去的问题。
这次活动,每天下午都安排了一个半个小时左右的教研。连续五天,能坚持下来不容易。当然,没有参加会议的我们也没有严格说必须来,考虑的可能某一天事儿太多,也是理解大家的。但是如果天天都不去,就是对自己要求过于放松了。
我们每天的教研流程大概是这样:
一是由讲课人进行说课;
二是由青年教师发言进行评课;
三是由主评教师进行评课;
四是小总结。
从现场看基本完成了我们的各个环节。但是与我最初的想法,还是有一些不同,或者说有些环节做得不够深刻、细致和精彩,整个活动的代入感、卷入感、参与感和互动感不强。在下一个阶段要注意。
一是讲课人说课后的反思和收获。不简单的说课,大家课堂看到的不说,环节不说,教学过程也不说,因为现场都看到了,要说自己结束后的思考。
二是主评人进行评课。具体要求是先总体评价,再说一个显著优点,两个基本建议。就说这么多,有也不多说。
三是其他青年教师发言。谈自己的一个收获,两个困惑或疑问。在这个环节,和讲课教师形成互动,甚至是一个关键问题形成大家的研讨。
四是进行有升华的总结。这需要提升总结者的能力和水平。
其中每个环节既要有规定动作,还要有见招拆招,既有课堂的显现环节,还要有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
即使如此,我还要为教务处点赞!五天的活动,一天一个提升,一天一个变化。从组织的细节来看,包括准备的教案、教材、教参,每节课的主持发言,课结束的教研等,都很到位。这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团队,能有如此,已然十分欣慰。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层面上,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和贡献。
也有人说我们的评课是不是太温柔啦?评价的太高了?
我想说的是,这几节课确实有可圈可点的方面。
张健老师的《家乡的风俗》——作文讲评课的新样态,问题找的细致,坚持经常,久久为功
刘志梅老师的《圆柱的体积》——关注学生思维训练的课堂
李静老师的《匆匆》——贯彻了单元训练重点
刘洋老师的《圆柱的体积》——体现数学课大容量,层层推进,环节紧密
张雅璞老师的《那个星期天》——评价语及时、准确,有鼓动性
彭兴达老师的《鸽巢原理》——在生活中学数学,学生兴趣高
郭佳宝老师的《解决问题》——环节紧凑合理,学生思维深刻高效,课堂活而不乱
张美双老师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敢于取舍,渐入佳境
王绘景老师的《匆匆》——用美美的朗读串起了扎实的课堂,有血有肉
孟翔燕老师的《圆锥的体积》——平实、真实、扎实,见功夫的日常课
我们这样评价,不代表讲课人心中不知道哪儿需要完善,也不代表青年教师分不清哪儿是需要学习的,哪儿是需要扬弃的。
每个人,都给每个人等一等的时间,但每个人都不能停下跑一跑的步伐。人是自己思想的产物。你想要怎样,不断的暗示自己,不断地努力,就会向着你想要的样子改变。
所以,我也确定我们目前教研——观课议课的重点,是“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学生活动”。但是我们在教研时没有突出这个问题。
我们的课堂还是教师讲得多,教师说的多,学生参与的时间不够,效度不够,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回答的内容浅,并不是经过深入思考、深度学习之后的汇报,而是“一问一答”式的浅显的思考。
学生一直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能力就得不到锻炼,课就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就不能形成应考能力。所以上了那么多节课,学生的成绩并不好。学生越不参与,学习积极性越不高,积极性越不高,课堂纪律越不好。一个班级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两个原因。
一是教师的观念没转变,认为上课就是教师讲。
我们教师认为,我讲了,你听了,你就应该会啊。因为你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啊。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的复杂程度,远远不是简单的“你说我听”就能形成学习效果的。
这个问题,是二小教学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河科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秦文老师,也是曾经河北省小学数学界的优质课一等奖获奖者,他说到的问题也是这样的问题。
2013年,我曾经参加秦皇岛市校长论坛,我现在还能够回想起我的发言内容。其中有一段话,在八年之后我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中国教师报》总编辑李炳亭说“课改就是改课”。没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就是伪课改,就不是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说起当下的课堂,我们可以找出“罄竹难书”的问题,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是这样描写我们的课堂:
学生的课堂生活是沉闷的,他们仅在十分钟下课的时候表现出活力和快乐。鲁迅先生关于中国孩子在照相馆呆板的“一脸死相”的描写,时时会在我头脑中冒出来,然而讲课的教师却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他们忙着把自己准备的教案上完。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成为了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瓶子”——不管需不需要,先塞进去再说,而塞进去多少或者怎样塞进去,“瓶子”是不能做主的,完全看我们的心情和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人的存在”和“儿童视角”完全被忽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理念必须成为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原则。
我们想一想,是否也把学生当做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二是教师不知道什么是学生的有效活动。
我觉得,有效的学生活动,应该有这样的几个特征:
一是设计的学习环节,值得学生思考和讨论。不管是语文的通过读书、批注和回答,还是数学的自己计算、做题、讨论、实验等,都得值得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的问题要有深度,和教学重点相关联,是这节课要解决的最为核心的问题,必须得是学生亲自学习过来的,不是教师随口一说给出答案的。
二是设计的学习环节,要有充分的时间。每个环节,都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学透,不怕出问题,课堂上出问题,试卷上才不出问题。除了特别特殊的课,我看老师说话的时间要控制控制,把时间还给学生。二小学生的生源素质是很好的,自己学学能学懂。
三是设计的学习环节,学生要“好学”。课堂,要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我们听课,不仅仅听教师讲,要听学生学,要充分感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眼神是亮的吗?学习精神是投入的吗?每个环节都是积极参与的吗?思维是灵动的吗?事实可能不都是如此,因为教师设计的环节不够“好学”啊!提的问题指向不明确,逻辑没衔接。课开始二十分钟以后,回答问题的就没几个了,有回答的也是“强人所难”,是因为听课学生紧张吗?不是。我们看,绘景的语文课学生的朗读,那是因为紧张就不会读了吗?不是,那是长期训练的能力,一张嘴就能听出来。“抢椅子”的游戏是为了学生理解“必须有两个人坐一个椅子”,学生紧张吗?这样的环节就是为了“学生好学”而设计的。一个水瓶子,让志梅和佳宝开发了那么多的作用,孩子调过来调过去,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不断深入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不是为了“好学”吗?如果论思维的深度,我认为这是“思维的课堂”。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这是为学生终身有影响的。如果有择师,这就是择师的最大的原因和效果。你通过大量的训练做题可能最后的考试成绩差不几分,但是当到了某个年级,说这个学科怎么也学不会了,就和这样的基础有关系了。我相信,张建老师带出来的孩子,到高几都不会因为写作为难吧。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求左手教右手学啊?右手学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了吗?我看教案,学生学部分也都是浅显的学生活动。有效的学生活动,不仅仅是看到的表面的学生在读书、在做题、在讨论,也有在听讲,深入的听讲,思维是跟着老师走的听讲。这学期我们改变了集体备课的要求,出简案,更详细的上课教案给老师,我看胆子还可以更大一些,哪怕没有明确的教案,把关键问题在课本上标示出来,在教材上写教案,也要提倡。我们就叫做“批书”吧。如果大家喜欢这个形式,我看就改改,别非要每个人打印那么多,检查教案时候把书拿来,看出基本问题和思路,同样是好备课,好教案。我们的管理,也要为了教师的“好教”而改变。
“有效的学生活动”的课堂,应该呈现出怎样的课堂样态?
我看应该是快乐的课堂,高效的课堂,思维的课堂。
这三项,不把时间给学生,怎们能够实现?
学生看教师讲,看教师敲黑板强调,看教师发脾气,怎么能是快乐的,高效的,思维的?教师为什么总喜欢没条理的讲?因为教师讲最简单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简单,背后透露的都是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的简单。
所以,我们看,课堂上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量大,学生爱学,氛围好,积极性高,学生学的效果自然就好。
教师不讲吗?讲!教师讲在当讲处,讲在关键处,比如有矛盾点的时候,比如需要总结升华的时候,比如关键点拨的时候,比如需要转折的时候,比如鼓励表扬的时候,像一个牵针引线的编剧和导演一样,看似话不太多,但是始终灵魂不散。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活动”不要理解偏,以为学生动起来,抢椅子,这才是学生活动。当然,这是学生活动。学生行动、思维作为主体主动学习的过程,都是学生活动。这一主题应当成为二小一个时期内主要的教研活动重点,反复研究。
备课解决教材学生的问题,教研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学科教师会解决常规要求的问题。短期内,增加教学时间,让学生多做题,绝对是有用的,而且现在也必须这样做,但是长期看,一定要追求的是有效率的教学——用时少,效果好,成绩高!从表现上看,应该是——
兴奋的笑脸;深刻的表达;直举的小手;有序的讨论;认真的动笔;疑惑的眼神;成功的满足。
让不听讲的学生越来越少,就说明课堂上学生有效学习活动越来越多,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接下来,我们还要组织35周岁以下教师的汇报课,我们也在寻找不动用全体学科教师的方案,也在找最高效最省时的办法,大家有什么好建议,我们也会采纳。用一首打油诗,结束我今天的分享。
课堂观摩效果好,活动组织标准高。
顶住压力做示范,走下讲台有傲娇。
讲练算演齐登台,听说读写环节妙。
教研讨论重鼓励,人人心中有绝招。
教师讲在当讲处,理想课堂重实效。
待到繁花满天际,匹马西风听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