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辩论赛中,萃萃学子们精彩的对垒,敏锐的思维,精僻的见解,连珠式的妙语和滔滔不绝的雄辩,总令人叹为观止。赞叹之余,我们也感受到,辩论是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把辩论引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它为语文教学生色。
一、辩论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辩论是自主性极强的语言实践活动,它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辩论双方都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同时,辩论双方为了更好地说服别人,还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因而辩论创设了一种十分高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学习了《赤壁之战》一课,教师让学生辩论:孙权在赤壁之战的庆功宴上会给谁记一等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使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争相发言,课堂气氛热烈,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有的从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有的从赤壁之战的双方的胜与负入手,有的从赤壁之战的过程入手,更有的还谈到《三国演义》中其它相关的故事。这样,学生不仅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主旨,而且经历了一场真刀真枪的的言语交锋。辩论在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口语交际的训练场。
二、辩论 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重要思想
记得一位学者说过:“如果教师的德育让学生感觉到是在教育,那这种德育就是失败的教育。”而把德育融于课堂辩论中,则能省去教师空洞的说教或是带领体会,教育过程自然渗透,效果好。
我在执教《熟能生巧》最后一课时时,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都争着回答问题。
A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熟能生巧’的意思,就是熟练了就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或找出窍门。”
B生说:“我知道武士有‘百步穿杨’本领,卖油老翁有从铜钱孔中注油,不沾湿铜钱的本领。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C生说:“我知道武士很骄傲,觉得他自己很了不起,故意买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一点我觉得卖油翁做的比武士好。我喜欢老翁。”
……,……(以上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说得都挺好的。)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我跟C不一样,我喜欢武士。因为武士身强力壮,他的本领能保护自己,保卫国家。而卖油翁的本领却不怎么样!我觉得武士比卖油翁厉害。”
听了D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买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也是讨论交流的良好机会。接着,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能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我觉得武士厉害,因为卖油翁年纪大了,书上都称他为老翁了。如果让他去拉弓射箭,肯定是不行的,人老眼花,一定射不准箭。”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卖油翁厉害。如果让武士去注油,肯定会把油滴在铜钱上。”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武士年轻,还可以在学,而老翁胡子都已经白了(从书上插图中看出来),不可能练成武士那样的本领了。所以,我觉得武士厉害。”
又有一生说:“我觉得老翁厉害,不但注油的本领高,而且人也很谦虚,不像武士那样故意炫耀。”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去思考:是不是年纪大了,就不厉害了;武士和老翁的本领又是怎么练就的;老翁是在告诉武士,他比武士厉害吗;……请同学在课后再好好研究和讨论,围绕辩论主题让学生在书上寻找依据,通过师生辩论体会学习小姑娘的优秀品质。
三、辩论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小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辩论的双方要想取得辩论的胜利,都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做保证。由于学生求胜心理和自我展示心理比较强,谁都想在辩论中有出色的表现,所以准备阶段就格外认真搜集整理相关的知识。
记得在讲《鲸》一文时,我首先提出“鲸是鱼吗?”这个问题,发现一部分学生认为鲸是鱼,另一部分学生认为鲸不是鱼。于是我让同学们放学回家广泛搜集有关的资料,寻找依据去驳倒对方。
下一节课一上课我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
生:我认为鲸不是鱼。因为我在《中国少年百科全书》中看到,蓝鲸怀胎一年后直接产下幼鲸,并不需要孵化,可见鲸是胎生的,它不属于鱼类。
生:我认为鲸是鱼。因为我在电视里听到人们把鲸叫作鲸鱼,“草鱼”、“剑鱼”都是鱼,那么鲸鱼也应该是鱼。
生:我们在自然课中学到:鱼是卵生的,但是,我在课文中看到,鲸是胎生的。所以,鲸绝对不是鱼。
生:鲸就是鱼,因为它长得跟鱼一模一样。
生:我在《中国海洋》网上查到,鲸的祖先生活在陆地的时候长得与牛羊一样,也有四肢。后来,鲸为了适应海洋生活,才变成鱼的样子的。
生:“鲸”字是一个形声字,“京”字表示它的读音,那么“鱼”就表示它的意思,因此我想鲸应该是鱼。
生:鱼都是用腮呼吸的,请你读读课文描述鲸呼吸的那个段落,你就知道鲸是用肺呼吸的。用肺呼吸的应该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
生:我在《十万个为什么》里看到,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有三点:一是胎生;二是用肺呼吸;三是吃母奶长大。我们从课文第五、七自然段中可以找到这三个特征,这说明鲸属于哺乳动物,不是鱼。
……
最后,教师总结,鲸不属于鱼类。
这样有根有据的辩论,使课堂生色不少,而同学们也由此培养了搜集信息的能力。
四、辩论 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阅读过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让学生成为富有个人创造性的阅读者。而辩论,就是落实这一理念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一位老师讲《小白兔与小灰兔》,在理解了“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的意思之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辩论:“小白兔和小灰兔,你们喜欢谁?”
生:我喜欢小白兔,因为他很勤劳,懂得靠劳动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生:我也喜欢小白兔,他还会教育小灰兔,说明他关心别人。
生:我喜欢小灰兔。、
生:你怎么喜欢小灰兔呀?他那么懒!
生:他不懒,他和小白兔一样帮山羊收白菜,说明他能助人为乐。
生:可他收下白菜就不干活了,光吃白菜,吃完了,还去向山羊要,还不懒啊?
生:他是因为不懂“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个道理。他听了小白兔的话,就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他马上就改了,多勇敢呀!老师,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叫《小灰兔种菜》。
这时,老师激动地说:“你们能对同学的看法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说明你们学会了倾听和动脑筋,这就是学习。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续编这个故事。比一比,谁编得又合理又与众不同。也可以与他人合编。”
学生很兴奋,有的自言自语,有的三三两两合作起来,无拘无束。
在这里,教师通过让学生辩论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的见解,使学生在辩论中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在言语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使阅读教学在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五、辩论 促成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
辩论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对话,开诚布公,讲真话,说实话,互相批评,可以达到谅解、信任、交心。由于辩论课是一种主要由学生参与并自主论辩的过程,老师由平时的主讲退居“旁听”的位置,所以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完成自己的辩论。而在准备过程中,辩论双方成员们都有取胜的愿望,无论是选出的辩手,还是其观点的维护者,都能为本方的论辩献计献策,集体的参与意识会空前浓厚。
辩论,蕴含了丰富的知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呈现出严密的逻辑,包容了一个人所有的素质。辩论,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好好地运用它,让它为语文课堂生色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