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送别 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3-06-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贺小刚

 《送别》是我面向百外教育集团领导上的一堂汇报展示课,也是我十几年教学生涯中记忆最深刻和思考最多的一堂课。这一课源于我参加龙岗区音乐名师工作室教师阶梯培训XX导师组同课异构的研修活动,参加活动的授课老师们来自于龙岗区公民办各个学校不同专业的音乐教师,同课异构各有千秋,思维碰撞精彩纷呈。这种研修模式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还启发了我集思广益的教学设计思路,通过资源整合与重组后才有了我这一堂有备无患,得心应手的优秀课例,下面是我简要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的成功之处

  《送别》这首歌曲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传唱至今的学堂乐歌。作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唱歌曲旋律难度并不大,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体验歌曲意境、表现歌曲的情感、创新表演方式等。我以新课标音乐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为基准,通过聆听、欣赏、朗诵、讨论、歌唱、律动、演奏、创编等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歌曲的美感、理解歌曲文化内涵、充分抒发情感。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

1.兴趣是学习之母

  课堂导入,我以李叔同采用美国音乐家约翰•奥特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词的学堂乐歌《送别》诞生背景做欣赏,介绍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欣赏一段情景剧,当年李叔同先生第一次和学生们一起将这首《送别》作品唱出来的情景。通过了解送别的诞生背景文化,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歌曲的兴趣,孩子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2.铺垫是学习之基

  学唱歌曲前,我先设计了聆听范唱,分句展示歌词情境图片,通过听赏结合培养孩子的聆听习惯和专注力、理解歌词内容、感受歌曲中送别的意境。第二步带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并配上四拍子的声势律动,很好地让学生体验了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一系列的铺垫为后面歌曲的学唱以及创新表演方式奠定了基础。

3.体验是学习之效

  教唱过程,我将歌曲分成三个部分教学,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设计了同样的身势律动,第二部分设计了数字舞蹈。通过听、看、说、唱、跳、演等活动感知音高走向、分析歌曲结构和对比乐句、体验再现单三部ABA曲式的创作魅力,理解相同乐句的创作手法给歌曲带来的作用,能准确地抒发内心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为歌曲三个部分设计不同的力度记号完整的表现出全曲的演唱情绪及声音控制。完整演唱环节中,我借助了打击乐器双响筒巧妙地解决了每一个乐句最后的休止符,既简单又清晰地让孩子们去把握休止符的运用。体验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只有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与音乐融为一体,主动地去体验,他们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有可能成功,由此可见在体验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4.创新是学习之华

  拓展延伸部分,我给学生欣赏了两个不同版本的《送别》视频,第一个是厦门六中合唱团用阿卡贝拉的形式演唱的《送别》,第二个是沙宝亮与中美混血儿欧宁安娜中西合璧全新演绎《送别》。欣赏多种演唱形式,开阔学生的眼界,知道音乐是人类交流情感的共同语言。在我的主导下,全体学生选择了阿卡贝拉形式全新演绎经典作品,用优美的歌声传唱出流传至今的离歌,诠释了创新经典歌曲的艺术魅力是为了纪念、更为了传承。最后小结部分,感悟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离别,对学生进行了引申教育,懂得珍惜友谊、珍惜相聚的时光,达到了本节课育人价值的升华。

二、教学的不足之处

1.设问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新课教学带问题聆听音乐的环节中,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把你听到的情景告诉老师,三年级的孩子对于“情景”这个词语的概念有点模糊,从而使得没有学生敢回答这个问题,这里可以尝试把“情景”换做“内容”,学生会更容易理解问题的意思。

2.设问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教唱歌曲的第一部分中,我设计的问题是请问第一部分用什么力度演唱更合适?”有一个学生认为用渐弱的力度比较合适,其实第一部分是用弱的力度演唱更合适。因为学生在没有体验之前不知道渐弱的力度更适合结束乐句,再现部分选择渐弱处理,可以更好地唱出心中的留念。所以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们为了避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跑题,可以先采用弱和渐弱的对比法去试唱,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后,再给学生提供选择性的答案,这样有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

3.审美决定上限,细节决定成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