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给孩子一个“和谐轻松”的语文课堂(张茜)
发布时间:2023-06-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茜

给孩子一个“和谐轻松”的语文课堂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有了浓浓爱意,课堂显得宽松,教师游刃有余地教,学生轻松自主地学;有了爱意,就多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份尊重,学生不必揣摩教师的心理,教师也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强行灌输有关知识;有了爱意,课堂就不仅仅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我认为给孩子一个“和谐轻松”的语文课堂,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如果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整齐划一,就会束缚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因为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2. 让孩子的语言与精神同生

一方面,要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另一方面,语文课堂还应运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融入作者情感思想的文章,来感染、熏陶学生,注重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

首先,语文课堂应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最佳平衡点,既不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机械枯燥训练,肢解了课文;也不因重人文熏陶而只让学生去感悟,虚化了语言的学习。低年级学生正是学习最佳时期,这时候,他们原有知识经验少,生活阅历浅,这时应多训练,写好字,读好书。而到高年级,随着孩子人生阅历的丰富,知识积累的增多,应逐步提高感悟的成分,多体现人文的东西,让文中崇高的精神、伟大的人格熏陶影响学生,从而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其次,“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共生共构的。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过程,训练语言同时也在提升着孩子的精神境界,培育精神也即培养着语言。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孩子们“打下精神的底子”。“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文本、同作者、同老师、同学进行着平等的对话,在感情交流、思维碰撞与争锋下,获得人生的感悟,激情的勃发和个性的张扬,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只有当语文学习中人与人,人与文本本身,人与课堂环境达到了高度和谐,我们才能说,这样的语文学习是生态的,这样的课堂才是让孩子喜欢、充满“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