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刘云《24时记时法》
发布时间:2022-05-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云

   

24时计时法

单元

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

教材49~51页的内容

课时

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各种经验系统化,形成较明确的“日”的时间感受。

2.结合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个时刻,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

3.引导学生感受人类探索时间知识的历史历程。

教学重难点

“日”时间观念的建立,以及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资源整合


创想环节

长度,可以用直尺来度量;重量,可以用秤来称一称;时间呢?是否也有来测量的工具?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组合作,自己创造时间尺,从而来利用时间尺。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度设计

课前谈话:前几天对同学们的时间概念进行了一个调查,情况有以下几种: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天时针转几圈?不是很了解。也有很多同学提出了,为什么是24时计时法?而不是其他的。24时计时法又该如何计时呢?古人是如何计时的?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

一、导入:认识一天(欣赏视频)

1、小品里,小沈阳说“眼一睁眼一闭一天就过去了”,“眼一睁”表示什么?“眼一闭”呢?在小沈阳眼里,白天、黑夜就是眼睛睁、闭的问题了。当然这是不科学的。

2、其实,白天与黑夜形成与地球的运动有关。(点击课件:昼夜交替)地球在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被太阳照到的时候就是白天,照不到的时候就是黑夜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已测出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了,:一天有多少个小时?在古代我们人类的祖先就发现了白天和黑夜在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点击课件:记时法的变更)的确有了钟表,测量时间就精确多了

二、新授:学习两种记时法

(一)学习1:认识普通记时法

1、说起测量,我们就想到:测量长度用尺子测量时间呢?是不是也该有这样的一把尺子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自由创造,看看谁能创造出一把测量时间的尺子来?

2、展示、交流。

3、根据学生交流,逐步总结、归纳,出示完整的时间尺。

这里第一段表示?第二段呢?要表示一天的时间,两把短尺必须变成一把尺子。既然是尺,就得有刻度。起点处呢?标上几?1还是0?也就是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吧?(点击课件:倒计时)

4、完善12时间尺。

5、(点击课件:钟面8时)说说这个时间你在干什么?为什么同是8点,你可能在上课,也可能要睡觉了?虽然钟面上时针都指着8,但实际上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刻钟面分清楚吗?怎么办?所以,这把尺子还需要添加一些时间词。(出示时间词)你能排序吗?(自由读)这种记时法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普通记时法”(学生在时间尺上添加时间词。)

6、一天过去了,迎来了第二天,第三天……不断循环重复着,这把时间尺你画的完吗?我们人类就是聪明,要体现这种循环往复,就逐渐把它做成圆形的钟表了。为了体现方便,做成了12格的,这样一天时针得转几圈?(点击课件:普通计时法)

(二)学习2:认识24时记时法

1、那有没有一种记时法方法,不用时间词也能区分这两个时刻呢?(点击课件:24时记时法)

2、你发现了什么?

3、这把时间尺还可以怎样标刻度?(就是从12开始接下去标。)(师生共同标刻度,读一读。)

4、这样的记时方法叫——,为什么?这把尺子有用吗?

5、点击课件:完成例题

1)先说说钟面上是几时?(2)在24时时间尺上指一指,说一说。(3)写一写(4)说说注意点。

6)点击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

(方法同上)

6、这两种记时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方法?

小结:普通记时法要加时间词,24时记时法不要;两种记时法上午是相同的,下午24时记时法要加12.

(三)游戏:两种记时法互换。(师生游戏、生生游戏、同桌游戏)

1、普通记时法换24时记时法。

2、报节目(例1)。

3、24时记时法换普通记时法。

4、报节目。(例1)

5、比较异同。

三、生活运用

1、师: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点击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5)你在生活中见过24时记时法吗?请举例。

2、请你把它们都改成普通记时法。

(第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其余学生独立做,再校对。)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能回答之前你们提出的问题吗?

1、什么是24时记时法?为什么叫24时记时法?

2、24时记时法怎么样记?

3、学了24时记时法有什么用?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教学反思: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