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曾说过:“世界上绝对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树叶尚且如此,更何况有着鲜活的思想与独特的生命体验的人呢?既然个体的存在体验不尽相同,又何能以相同的评价标准划分等次?审视如今我们现有的教育,又有何意义?芬兰,这个地处寒极的小小国度,在几十年前就以其睿智的眼光看清了教育的本质,选择回归人性的原始,本真。不鼓励、不强调学生从小就与人争,而是去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感动于书中的这样一段话——芬兰人总是不断地跟我说:“我们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因为我们非常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各种不同的人才!说得多好呀!是呀,什么是人才?以收入来评定?以社会地位来衡量?一个木工,干着手边的木活时想象着这张床是否能给人们带去安定的睡眠,这个房子能否承载着家人的温馨与快乐,他就是人才!一个厨师,只想将手边的食材变成美味的餐点,让食用者舒心愉快地用餐,他就是人才!只要找到合适的生命位置,教育只能为一种独特的体验寻找过程,任何量化的结果都不足以称之为教育。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生活这本浩瀚无边的大书能教给我们的比想象的更多。寒冷的地理环境,教给芬兰人坚韧不屈的意志;宝贵的暑假阳光,教给芬兰人休养生息的惬意;甚至连小小的溜冰训练都透露着先见林后见树的独特与精妙。
教学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懂得生活、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生活、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美好,就能使生活更充满情趣与智慧。带孩子去野外郊游,蓝天下的课堂、大自然的无字书是滋润儿童心灵的甘露。聆听风声、泉音、鸟语、虫鸣,看看春天的绿草、夏天的小荷、秋天的红枫、冬天的白雪,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美好的一切。用歌声来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用彩笔来留住大自然的倩影,用语言来诉说对大自然的情怀。让生活成为无形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让学生在这生活化的活动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展现自我发展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