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天气,乍暖还寒;二月的校园,生机萌动。而萌动的何止于此,更有那浮躁的心。即将毕业的孩子们,似乎也随着春天的气息渐渐活跃起来。这却并不是一个可喜的信号。面对着得意忘了形的娃儿们,必要的谈心是少不了的了。可苦口婆心的唠叨、耳提面命的说教,早已落后于“微时代”的步伐。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只有掌握了沟通“微密码”,才能在高效的“微交谈”中事半功倍。
“微密码一”:微微神色会说话
微表情,犹如我们内心活动的投影仪,将我们的情绪、情感等心理迹象传递了出来。所以,一个眼神,可以表达警示、提醒、暗示、鼓励;一个微笑,可以表达亲和、倾听、制止、反对。用表情“说话”,是比语言更有力的超语言。
众所周知,每一个课间都是批改作业的传统环节,也是安全事故的高发时段。正当我埋首作业堆时,一阵“咚咚”的声响钻入耳中,引起了我的不适。我伸头一瞧,嘿,居然是小顾。这丫头,自从剪了短发之后,假小子的本性就暴露无遗。看,她奋力冲刺,再顺势一跪,动作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却让我默默地心疼起她的脚“馒头”来。鉴于动作太过激烈,我一个眼神扫射:“你这是作甚?”小顾立刻敏锐地捕捉到了:“玩啊!”还不忘附上一个调皮的眨眼。“好玩吗?”我眯着眼,笑着看向她。估计是这笑容太过瘆人,太有威慑力,笑得小顾不禁缩了缩脖子,同时也缩回了略显尴尬的左脚。在我目光的“洗礼”下,小顾自觉完成了收腿,转身,起步走。还没走几步呢,旁边两个重叠的身影即刻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由于两个娃背对着我,我便悄悄来到他俩身后,拍拍其中一人的肩膀。那人以为又有新成员加入,笑声更是恣意。可回头的刹那,前一秒的笑颜如花瞬间戛然而止,下一秒的正经八百立马全副武装。他那变脸的速度惊得我目瞪口呆,我那突然的出现吓得他瞠目结舌。四目相对之下,我们竟同时笑出了声。看着他俩颔首低眉的模样,正襟危立的我不免叹了口气,努努嘴,示意他们学学其他同学,看看大家在课间是如何休息的。大受启发的两人随即点点头,并在我的大手一挥下,如蒙大赦般笑着离开了现场。
就这样,课间的小插曲在微表情的助力下迎刃而解,我读懂了孩子们,孩子们也读懂了我,在不伤大雅、不动干戈的氛围中达成了一次心与心的碰撞交流,不失为一次轻松的“微教育”。
“微密码二”:微言妙语会传情
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校,都免不了家长老师的唠叨。没完没了的念念叨叨让他们自动屏蔽了我们的关心,使得我们之间的沟通苍白无力。而当平凡的生活和文字深刻交融,就赋予“微交谈”以厚重和温度,此时,“微语言”便成为了一种很好的表达媒介,给孩子们带来力量,让他们心头一暖。这是其他沟通方式所替代不了的。
(一)送书签传情
尤记得刚开学时,我就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小小的书签。这些书签上有的印着国内外名校的简介,看着这些名校气派的大门,领略着这些名校独特的风光,欣赏着这些名校经典的校训,相信孩子们不仅开拓了眼界,更会思考自我,规划人生;有的印着正能量满满的励志金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能风雨兼程”、“天再高那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要想飞得高,就该把地平线忘掉”、“不要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一字字,一句句,不是比我当面的说教更能入耳入心吗?
(二)贴表情传情
小徐开学以来表现很不好:上课不听讲,书写不端正,作业不认真,时常被老师批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和他诚恳地交谈过几次,却几乎没什么起色。于是乎,我转换思路,改变方式,开始在作业本上贴表情贴纸——书写不端正就委婉指正,作业有进步就大大表扬。在一次次“微语言”的鼓励下,小徐的默写、书写、正确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庆幸自己没有一味地唠叨他,否则招致的只有孩子的反感,而不是如今的进步。可见,表情贴纸虽小,却寄托着老师满满的期望,给予孩子们大大的善意和温暖。
“蜇”是深藏的、睡沉的,原来在生灭之间还有这样一种状态。不动而动,止而不止,外静内涌,蓄势待动。呼吸不再是为了生发,而是为了收纳。收入百谷深处,纳入胸壑之底,尽可能沉得深,日后方可跃得高,飞得远。厚积薄发的道理,万物正在践行。
字里行间隐藏的强大力量,文字背后透露的良苦用心,这是老师之于学生的关爱,也是“微语言”所蕴含的魅力。
“微密码三”:入微细举会达意
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是家常便饭,但是大多数谈话并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尤其对于毕业班的孩子来说,可谓久经沙场,早已刀枪不入。究其原因,无外乎过多说教,老生常谈,乏善可陈。要想出其不意,就得攻其不备。
最近,小A同学状态欠佳,越发懒散,不仅是任课老师,连家长都抱怨连连。不行,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不,我找了个课间,佯装需要他帮忙:“小A,来来来,帮方老师一个忙!”见我朝他招手,小A乐呵呵地一路小跑,我便顺势把他拐到了一个无人的角落。“老师,需要帮我什么忙?”小A天真地看向我,认真地问道。“我需要你帮我把这颗加应子吃掉!”“吃掉?”小A显然没有想到会遇到此等美事,在原地愣了几秒钟之后,便也不客气地撕开了包装袋,伸出舌尖轻轻舔了一下。估计是加应子的味道起了作用,小A开始试着小口小口地咬,没一会儿便把它整个儿含在嘴里。很好,鱼儿上钩了!我要放大招了:“这是奖励你为班级的辛苦付出,你看你,每天都勤勤恳恳地打扫卫生,尤其是对拖地的热情,让老师很是感动!不过嘛……”我的停顿引起了小A的停顿,他明显一怔,标志性的笑容也瞬间消散。“要是把对拖地的热情分一丝丝出来放在学习上,凭着你的勤劳、能干、聪明、努力,这‘五色娃’还不手到擒来呀!”小A没想到,我竟听到了他之前在颁奖仪式上的嘀咕,更没想到我会输出这一波彩虹屁,当即十分受用地享受了起来,嘴角尽是掩饰不住的笑意,而那本就不大的小眼睛在此刻更是无迹可寻。瞅准时机,我当场拍板:“吃了老师的加应子,就算你答应了啊!”不给他任何反悔的余地,我下起了逐客令:“回教室吧!”听罢,小A机械地迈开腿,一脸蒙圈地转过身,似是在回味加应子的味道,又似是在回味我话里的味道……吃人的嘴软,老祖宗诚不欺我。自此以后,教室里又多了一个埋首作业,奋笔疾书的身影。“小A,默写本呢?”“小A,赶快记笔记!”“小A,这题你来答!”“小A……”“小A……”“小A……”嗯,有叫必应的感觉,真好!看来,我这加应子的生意还得做大做强,以继续“忽悠”更多的“小A”。
奉上一颗小小的加应子——这一细微之举便收买了学生的心,可见和学生谈话无需郑重其事,只需加点巧思,以剑走偏锋之姿突破学生的心房,让他们在无可奈何之中又心甘情愿,岂不妙哉!
在“微密码”的助力下,我享受着它们带来的神奇魔力,感受着他们发生的微妙变化。沉浸于和孩子们的“微交谈”中,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