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各族儿女不仅创造了可贵的物质财富,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极具地域特点与自身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不仅具有"育体"性,还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因子。在提倡"五育并举",大力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的今天,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德育功能,促使其与学校体育教育有效融合,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生命理念和养成良好的运动技能及健康行为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广袤的国十上居住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狩猎、弋射等生产生活的需要,各民族群众世代传承,形成了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强健体魄、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如:武术、射箭、毽球、冰嬉、赛马、赛龙舟、摔跤、珍珠球、抖空竹、舞龙舞狮、打陀螺、放风筝等,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还彰显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呈现出鲜明的体育性和民族性。诸如"冰嬉"展现了满族人民在冰天雪地中生存发展的生活智慧;而射箭、摔跤则反映了蒙古族在草原上游牧驰骋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长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学生的身心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现象。在巨大的升学压力及学业压力下,学生多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忽视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而学校体育课堂也多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忽视了体能方面的锻炼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养成,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品德培育,与"全面发展"的理念极不相符,与"立足课程、立德树人、育体育心"的体育教育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经过岁月的沉淀已发展成为具有积极体育价值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增强人的身体素质,还具有刚柔相济、贵和尚中等特点,较侧重于积极乐观心态的培养、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的锤炼,能使运动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愉悦身心,感受体育精神。若将民族传统体育科学融入学校体育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习生活,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学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主要场所。立足课程,结合课程特点传承优秀文化是新世纪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担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育中,能为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良好的契机,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世代传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工作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从目前来看,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师资队伍尚显不足。现有的相关师资主要以武术为主,教师结构较为单一,无法满足种类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迫在眉睫。对此,学校可以广开渠道,加大教师引进力度,优化教师队伍。除了正常招聘优秀的博士、硕士毕业生来校工作,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聘请体育专家或专业的民间艺人作为技术指导,还可以通过遴选优秀教师外出深造,开展校际民族传统体育教师交流等举措提升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