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融合策略
发布时间:2023-02-1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小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统文化是珍贵的教育资源,运用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可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科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在科学课程里,有助于提升课程的丰富性,也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科学问题。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的融合,积极主动地寻找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并且投入实践活动,大胆探索,不断调节课程内容,有效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观念,搜集与传统文化和小学科学有机结合的素材,并借助实际课程内容,寻找合理的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促进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完成教学水平与效率的提升。

一、在新课导入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讲解小学科学课程时,教师能不能合理展开新课导入,会影响之后的课堂教学工作,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促进学生在课上认真听讲,教师可考虑将传统文化融入新课导入阶段。在导入阶段渗透传统文化,一方面需要教师做好知识的剖析,把握要讲解的知识重点与难点,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并用心搜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明确传统文化的呈现方法,根据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多种不同的展现方法,如组织学生诵读,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展开充足的想象等,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新课导入的价值,紧密配合知识点的讲解。

例如,在学习《指南针》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生活中人们辨别方向的方法为导入的素材。学生在学习指南针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磁铁的基本内容,根据磁铁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是在漫长的时间中不断改进的结果,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教师在讲在课程导入时,可以讲解有关指南针发明的背景,再结合学生生活中常用的辨别方向的方法,让学生根据磁铁的性质了解指南针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并在导入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帮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在授课中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科学课程包含内容较多,很多知识点都能够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传统文化,为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了解到学习小学科学知识的必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众所周知,小学科学知识较为复杂,学生需要系统性地记忆并在脑海中构建知识框架,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抵触情绪,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展现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记忆与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的融会贯通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必要前提,为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知识点,教师必须给予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获得启发。

1.丰富教学素材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动,小学科学教材也发生了一些转变,其不仅包含专业的科学知识,还展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中华民族精神,科学教师在授课时离不开科学教材。据此,教师要想完成科学课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就必须尝试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将传统文化融入科学教材中,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增添传统文化气息。

例如,在学习《点亮小灯泡》时,教师需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领学生走进电的世界。研究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背后的机制和原理,带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所要经历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首先利用网络搜集一些有关电的应用的图片和短视频,让学生在课上观察夜景图,组织学生根据这些图片和短视频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从上述图片中看到了哪些内容,想到了哪些科学现象,学生依次回答。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美丽的夜景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丝生机,而根据这些美丽的夜景,学生可以联想到这些灯光是如何亮起来的,直接进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上来。

2.创编学习活动

在小学教育阶段,科学教师务必要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塑造,如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均得到了良好培养,学生就能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会用科学知识来处理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学生本身的创新精神和运用知识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着融入传统文化,以实现课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例如,在学习《认识岩石》时,教师可以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根据图片和实物分析岩石变化痕迹,了解不同因素对于岩石变化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会经历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研究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活动也能够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最终培养学生珍爱我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念。

3.延伸科学生活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时,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获得基础技能,还要不断完善学生的科学活动经验,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生活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因此,科学教师要想实现科学课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完成对课堂的拓宽,并进行知识点的延伸,让学生能够对科学知识产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进而学会在生活中用科学的目光进行观察。

三、在巩固拓展中渗透传统文化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学过的知识,做好即刻复习特别重要,学生自身要做到查漏补缺,但这一过程如果缺少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发挥出来,也无法取得很好的实际效果。在知识的复习、拓展、延伸阶段,教师可以设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通过引入传统文化,使学生更为了解小学科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一方面根据传统文化选择不同的游戏方法,让学生可以有目的地开展复习,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传统文化为学生创设一个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可以剖析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去分析问题。

总之,传统文化是在我国劳动者智慧的实际反映,在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上成效显著,因此,应融合小学科学特性,积极主动找寻合理的融入方式。在新课导入、知识讲解以及知识推进等环节融入传统文化,提升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感受,并结合实际运用、推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