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活动。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性质,依据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不随意增加或降低教学难度,科学安排教学进度。
2、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关注并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不仅要体现知识的传授,更要突出活动性和实践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关注学生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的培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解释,经过探究活动、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并及时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逐步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4、借助信息技术推进学习方式变革,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电子书包、微课程等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的在线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内外学习和研究。
5、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科学教育。科学教学要突出科学学习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意识。
6、将科学教学与科普、科技活动相结合,积极挖掘社区课程资源,有效开展社区科技活动。
7、 充分发挥科学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重视挖掘科学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加强科学发展史、科学家发明创造、奋斗历程以及科学成果造福于人类等人文科学内容的教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造、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
8、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适合的探究材料,保障观察、实验活动的顺利实施。
9、加强科学实验室建设,重视实验室器材的配备、管理与使用,按规定建设科学实验室,按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配齐、配足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保障学生科学实验的效果。
10、关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与互动。重视与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相互渗透。
11、定期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科学小课题研究,要确保每一个学生每学期都参与至少一个科学小课题研究。
12、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当前的理解水平、技能掌握程度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和思考过程;要把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内嵌于教学过程中。
13、学业质量评价内容要全面。学业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既要评价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科学的行为和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等。
14、学业质量评价方式要多样。过程性评价可采取表现性评价、实践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形式;终结性评价应综合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各类过程性评价结果以及反映学生科学知识学习水平的纸笔测试成绩,来评定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业水平,日常学习的表现和各类过程性评价应在终结性评价中占较大的权重。学业成绩宜以等级的方式呈现。
15、鼓励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和互评要侧重在是否清楚地知道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明确已经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