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一生当以书香为伴(庄如梅)
发布时间:2023-01-0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庄如梅

一生当以书香为伴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一、教学即创造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教师的我当然也离不开阅读,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确实有所欠缺。《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书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一一我的为师之道》。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这对刚踏入幼教行业的我,明白了要“因材施教”,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孩子快乐地成长。还提到“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针对现在的我,有很大的启发,初入社会的我有很多言行举止并不那么谨慎,容易在带班过程中让孩子无意间进行模仿和放大。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学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些都反映了教育本质的把握。我们大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孩子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有智慧的教师绝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教养、品行来影响、感化孩子。于永正老师提出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玩的时间,多给孩子一些玩的时间。一定要让孩子自己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趣的活动,每一个活动留给孩子的都是一颗珍珠,当他们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穿在一起,就成为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项链。

二、教育即生活

杜威说:“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因此学校教育任务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享受生活。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儿童最珍贵的品质,这是建立在儿童具有丰富的自我生活的基础之上的。有了好奇心,儿童就会对身边的事物、大千世界产生探究的欲望,而社会生活则为他们的持续探索提供各种基础。教育即生活,教育必须融入儿童的生活、社会的生活中,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益。在书中提到,别让童年在信息时代消逝,不由让我想到现在是信息时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孩子会用平板电脑、手机看动画片进行游戏等,其实这是非常不利于幼儿身心成长的。而本班教师值得我学习的是,在一日活动中,当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时,班级老师会追随孩子的兴趣点,根据本班孩子的能力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而拓展孩子的视野,提高孩子相应的技能,让孩子体验生活,爱上生活。从中也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有心的老师,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带领孩子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中的乐趣。

三、学校即社会

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自身就必须是一种社会,要具备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学生在校园里过的生活应该与真正的社会生活是一致的。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才能更容易的获得直接的社会经验,更敏锐地体察社会的需要和价值趋向,通过体验式的学习实现书本知识向生活实践的迁移,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

在书中最后一个观点也非常触动我,《孩子为何失败》这本书中提到孩子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是学习最为努力、成效也最为显著的一段时间。复杂的语言系统,对于自然界不同失误明晰的判断、协调的身体机能和健康的体魄等,在这一阶段都有明显的长进。特别重要的是,孩子们学得很愉快,很自主,也没有心理负担。但进入学校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认为,教育使孩子越来越聪慧。但事实上,人本来就是会提问,会回答,会解决问题的动物。我们不用把孩子“变得”聪明,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让他们变笨。也有人认为,学校和教师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帮助学生学习。其实在很多时候,不做比做好,因为做了反而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校的依恋度。还有人认为,课程传递给学生的是最重要的知识,学生一定要学好,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但事实上,知识本身是可变的,教育最需要去做的是呵护学生那份求学的心,满足那份求知的渴望。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发现孩子在建构区搭建作品时,孩子们存在意见不统一,有一部分孩子想搭建旋转木马,另一部分孩子却想搭建摩天轮,无法确定搭建主题,我给了孩子们一个建议大家可以搭一个游乐园,这样既可以搭旋转木马,也可以搭建摩天轮了,于是孩子们就搭起了游乐园。通过这个案例,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其实教师不应该立马去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先观察,当问题在无法解决时,教师再以一个游戏者的身份去介入游戏,而不是直接介入游戏。

“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的一次次邂逅。”这是常生龙先生的专著《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中很有诗意的一句话,仔细阅读这本书,它的字里行间都让我受益颇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