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几年里,我一直都是中途接班,当我送走这届孩子时,我又一次成了所谓的“后妈”,都说后妈难当,确实是这样。但我会努力让孩子们喜欢上我,喜欢上语文。
抱着这种心态,我踏进了四年级五班的教室门,了解孩子,是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我就仔细的观察每一个孩子,就在这时,一个孩子吊儿郎当的走进了教室,一屁股摊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一脸不屑的表情,让我记忆深刻。
这个小男孩叫白凯瑞,在他一二年级时父母就经常吵架闹离婚,家里还有个小弟弟。最终父母还离婚了,他和弟弟跟爷爷奶奶生活,白天爸爸在家睡觉,晚上爸爸出去,没有时间管孩子。孩子越来越叛逆,可想而知学习也很差。听其他老师反映,有他在教室能影响一大片学生,甚至没办法上课。我单独找他聊了几次,效果也不明显,他还是三天两头说脏话,往别人脸上吐唾沫······
有一天,孩子突然跑来跟我说他打架了,我像离弦的箭“嗖”的一下跑下楼,原来他打了低年级的几个孩子子,一对三!我看到那段打架视频,真的是触目惊心,让人不可思议。处理这个问题他的父亲也没有到场,电话也打不通,只有爷爷来了,看着孩子,作为老师的我除了生气就是心疼。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太大了,通过了解发现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缺席了孩子的成长,而爷爷认为“棍棒教育”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孩子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以武力解决问题。
我和他的爷爷也进行了沟通,家长也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就像鲁迅说的“教育根植于爱”。孩子表面看着坚强乐观,其实内心敏感缺爱。他的爷爷也给孩子写了一封道歉信,要改掉以前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进步、成长。在学校里,我也经常鼓励他,还让他当了卫生委员,慢慢地我发现孩子越来越积极,越来越阳光,学习也在慢慢进步。当然我还会不定期的表扬他,给他自信,还在班会上授予进步小奖章······
看着他那坚毅与鼓舞的样子,我忽然觉得心里酸酸的,我感觉他长大了,懂事了。三尺讲台,舞台虽小,但我手捧师爱,憧憬明天;一间教室,视野虽短,但我热爱学生,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