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疼”小李的“寻药”之旅
“咚咚咚!”
办公室门口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周老师,在吗?”
“我在呀!请进来!”只见小李同学双手捂着肚子,畏畏缩缩地向我走来。我连忙起身迎过去,着急地问:“你怎么了?不是在上数学课吗?是身体不舒服吗?”
不知是我焦虑的情绪影响了她,还是她自身不舒服的原因,她没有回答我,而是低下了头。
我搬了一个椅子,让她坐在了我旁边,我也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平和地问道:“哪里不舒服,告诉老师,好吗?”
又过了一会儿,她才略微抬起头,红着眼眶告诉我:“我……我肚子疼,数学老师让我过来找你……”
按照班主任的常规操作,我扶着她去了学校医务室,校医做了一系列检查后告诉我,体温正常,无明显病理性腹痛区域,让小朋友喝点温水、休息一会儿即可。
我按照校医的指导,给小李同学准备了一杯温水,并让她在我办公室休息了许久,直至下一节课铃声响起,在和她确认情况好转之后,我带着她一起进班上课了。
然而,在我语文课进入最后的写字环节时,小李同学趴在桌上,不写字也不说话。我走到她身旁,弯下腰,轻轻地问她:“是不是肚子又疼了?”
她委屈地点了点头。
得到她的确认之后,我毫不犹豫地联系她的妈妈,说明孩子情况。小李妈妈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学校,但由于工作原因,小李妈妈决定先接回家观察。
当天晚上,我和小李妈妈电话沟通了孩子情况,表示小朋友到家就不疼了,说是便秘引起的。在确定孩子并无大碍之后,我也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但她那痛苦的表情,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放。
第二天来上学之后,几乎在相同的时间点,小李同学又肚子疼了。这一次,我直接联系了她妈妈,并再三叮嘱,今天必须要去医院,孩子的健康问题,务必重视。
在我的建议下,母亲把她接去医院,这一次在医院进行了抽血和B超检查。不久,我收到了小李妈妈发来的医院检查报告,检查结果是消化不良,基本无碍,无需用药和治疗。
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无法理解,为什么明明医学上的诊断都是正常的,可孩子就是这么疼呢?
就在我苦思冥想,做出了很多种猜想的时候,突然脑海中闪过兼职校园心理老师接受培训时,苏大研究生导师黄辛隐教授的案例分享——有一些孩子会因为受到一些挫折、打击、批评,或是由于一些特殊经历而产生了消极情绪,他们没有办法去消化这些负面情绪。
那么,长时间的积累之后,就会让人憋出“内伤”,出现抑郁或是“暂时性抑郁”的状态。这个时候,如果自己无法找到突破口,就会寻找一些特殊的方式,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和重视。
我初步判断,小李同学是心因性肚子疼。
想到这里,我决定从多方位来全面了解小李近期的状态。于是,第三天一早,我早早地来到学校,一个个询问班级任课老师,最近小李的课堂状态、作业完成等情况;我还将小李妈妈邀请到了学校,倾心交谈,了解其近期家庭情况。
同时,我还特别留意了小李这一天上午的在校表现。我也仿照着黄教授的个案研究范例,制作了一份小李同学的个人情况记录表。
在梳理过程中,小李心因性肚子疼的原因也渐渐明朗起来。近期,父母关系紧张,家庭环境不稳定,并且双方都无暇顾及孩子。家庭关系出现问题,很容易使得孩子出现“我是没人要的孩子”“别人都有爱自己的爸妈,我没有”等悲观情绪,心理上极其缺少安全感和幸福感,长时间的积累,很容易就爆发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这一点与小李最近总会在不经意间用牙齿啃自己的手指甲,并且经常会啃出血来的现象相呼应。
也正是因为家里无人顾及,导致小李近期多次作业没有完成、或是完成效果不佳,老师不经意间的批评,致使本来就胆小内向的小李,内心更加的焦虑害怕。她开始变得不愿和同学交流、玩耍,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时空里,甚至想逃离学校。
然我几乎掌握了小李同学肚子疼得原因,但我还是无法判断这种心因性的肚子疼,会不会引发真实的生理性疼痛。思索再三,我决定尊重小李,并相信这份疼痛的真实存在。
首先,我先联系了她妈妈,分享了我的想法,并且提出建议:每天送孩子上学时拥抱她一下,并告诉她,妈妈下班就来接你回家。妈妈每天坚持按照我的建议拥抱小李。我想,这是稳定小李情绪,医治“肚子疼”的第一味药引子。
除此之外,为了医治这份特殊的“肚子疼”,我查阅了各种书籍资料,终于找到了一些“良方”。
在那个每天都会“准时痛”的时间点之前,我都要提前预判,赶在她告诉我肚子疼之前,准备好各种各样的专治肚子疼的“特效药”,来到小李身边。
有时是一碗亲手熬的银耳甜羹,有时是周老师独门揉肚子按摩,又或者是周老师带着你一起蹦蹦跳跳“排气”……
在周老师坚持了“十二天十二变”之后,小李告诉我:“周老师,我的肚子不疼了,谢谢你。”平淡的语气背后,我能感受到她对我的喜欢和信任,我笑了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很幸运,半个月的时间,我从“老师”转变成了一位“医生”,并且成功找到了治疗小李肚子疼的特效药,我想这种特效药应该就是关注和爱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提到:“我想不厌其烦地再三重复: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
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性、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决于他生命的活力和精力的充沛程度。”把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这是我作为班主任,一直坚持的原则。
我的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