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2-10-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沈淑鸿

一、教学目标制订方面的存在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1、目标过于宽泛:

这是当前教学目标制订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往往把语文课程目标当做课堂教学目标或单元教学目标。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等等,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不可能完成这么宏大的目标。

2、目标主体混淆:

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但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的目标制订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均处于受动者的位置。如:“在目标设计中,培养······;教育······;训练······;引导······”之类的陈述比比皆是。这些都是以教师“教”代替学生“学”的行为,反映了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是站在“教什么”和“如何教”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学什么”和“如何学”的角度。

3、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制订教学目标是为了让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具体的、明晰的,而不应该是抽象的、模糊的;是可观察、可检测的,且应该指明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平,可惜不是这样。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等等教学目标中,体会、学习、理解、感知等概念就是模糊的不容易观察和检测。

(二)、教学目标片面、狭隘甚至异化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仅有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不按学段、单元、文体等来设计,程式化,千篇一律;偏离语文学习本体,导致目标异化。如:《大自然的语言》将教学目标制订为“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了解物候研究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看云识天气》一课将目标制订为“了解一些气象学知识,学习识别天气”等等,这些目标实际是地理学科的而非语文学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揭示了语文学习的本体是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每一个教学目标的制订都应该指向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三)、机械地理解三维目标

主要表现为目标设计面面俱到,结果缺少重点,不知难点,深浅详略失当。比如《詹天佑》一课,制订目标时,罗列了内容感知、构思谋篇、语言运用、主旨探究、情感趋向、写作训练、字词理解、朗读训练等等十来项教学目标,然而,这一课最多安排3课时,要小学生在这3课时里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是不可思议的,超越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其结果就是蜻蜓点水,高耗低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