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怎样让品德教学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一、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二、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三、揪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真正让有效化活动教学为我们的品德学科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 活动 生活 情感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江总书记曾说过:“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最重要”。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学校教育工作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直接的结果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无法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如今,大部分小学思想品德课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离开课堂,步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但是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而且有些生活场景也不是人人都能亲身经历的。怎样让品德教学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 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但是不难看出,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让孩子们觉得直观可感的材料,探究图画、照片的“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在于老师需要带领孩子们亲身体验,用直接的经验来让孩子掌握教科书上要求他们掌握的东西。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孩子们的天地需要我们去开拓和引导,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才能有很好的体现。
二、 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低年级儿童的观察伴随着他们丰富的想象,统一脱离实际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开始学会如何观察,他们的观察会越来越细节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忽视身边的现象,此时,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入手,指导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细节。
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而道德教育正式从细微的生活细节中展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观察总会遵循一定的角度,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观察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因此,形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习惯要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
三、 揪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思维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
老师不应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要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和经验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有时,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并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使得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能够如预期的一样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这使他们对思品学习产生怀疑。因此,我们在思品课上,教育孩子们在遇到道德实际问题时,不应该直接地灌输你该如何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在遇到问题时,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让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属于自己的道德标准。
品德教学应该更多地走向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体验、分析、总结、内化,从而让品德教学真正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