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贺珊珊)
发布时间:2022-12-1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贺珊珊

    美术与科学都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良种独特能力. 美术与科学总是吸收着对方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犹如飞机两个强劲的引擎,二者一起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纵观人类历史,美术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无论是远古,还是今天,自始至终,彼此影响,紧密结合。古今中外,美术的种类丰富多样,千变万化,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生产的影响,人类创造、欣赏水平的提高等,现代美术更是精彩纷呈,新思潮、新品种、新式样层出不穷,当代美术则以其多元化趋势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世界上的美术作品,从物质材料和制作方法看,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设计、书法、工业设计、装饰艺术等几个门类。科学,例如化学、物理、生物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美术与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无论从美术史还是科技发展史上看,美术与科学总是吸收着对方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犹如飞机两个强劲的引擎,二者一起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美术与科学的联系与用途美术与科学都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良种独特能力.有些人会问:"两者有关系吗?不觉得。”这是不懂艺术的个人见解。而当今社会是个迅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的审美情操也日益提高。美术与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1、 科学与美术学科中绘画的联系绘画的内容则十分广泛,它包括有素描、色彩画 (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等)、国画(传统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版画(油印、水印、拓印、纸版)等许多题材,形式和画种也多种多样。其中科学与绘画中的明暗学、构图学、透视学还有色彩学是不可分割的。如透视学:线形透视是指14世纪文艺复兴以来,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学透视的方法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是画家要求理性解释世界的产物。其特点是逼真再现事物的真实关系,是写生绘画重要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中最杰出的人物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他把绘画与雕刻的原理应用到透视学上,他确定了影响远近知觉的五种因素,从而奠定了现代科学透视的基石。即线条透视(物体越远,视角越小)、节目透视(物体越远,细节越模糊)、空气透视(山越远越蓝,是由于空气和烟雾的影响)、移动透视(注视近物而头摇动则该物与头同向移动,注视远物头摇动则远物与头反向移动)、双眼视差(左右眼对同一物所见不完全相同)。根据这种透视方法所描绘的物体最接近眼睛所感受到的事物的真实。先人经历无数研究得出的这些法则,现在,我们从照片中则很容易就可以体会到。这一透视法则可分为线性透视和空气透视。线性透视,(也称线条透视、几何透视)是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则,在平面上用线条来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暗投影的科学;按照灭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一个灭点)、成角透视(两个灭点)和斜透视(三个灭点)。因为透视现象是远小近大,所以也叫"远近法"。绘画中的明暗调子与层次主要是借助线条与明暗来表现。物体的形象在光的照射下,产生了明暗变化。光源一般有自然光、阳光、灯光(人造光)。由于光的照射角度不同,光源与物体的距离不同,物体的质地不同,物体面的倾斜方向不同,光源的性质不同,都将产生明暗色调的不同感觉。建筑绘图是一种具有高度科学性的特殊的绘画艺术,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它以建筑学为理论基础,以完整的野外资料和精确的比例为绘图依据,用艺术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侧面科学而形象地再现建筑物的自然形态和某些内在的特征。其目的在于通过图形的表现形式来描写建筑,以此来补充文字描述上的不足。成图直接为本专业服务。绘画除了被称作“视觉艺术”之外,还可称为“空间艺术”。它把点、线、面与形、光、色综合在一起做为造型手段,构成一定的艺术形象来展现生活中的美与丑。色彩学与科学的联系也是不可分割的,色彩学既是一们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约翰奈斯.伊顿教授(Johannes Itten 1888-1967年)所说:“色彩就是生命,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象死的一样。光——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现象,通过色彩向我们展示了世界的精神和活生生的灵魂。”,揭示色彩现象,研究色彩与人的联系,成为长久以来科学家、艺术家们不懈探讨的课题。因为,色彩是科学中光学、物物理学、心理学的综合产物,其研究领域涉及多门学科。他们从色彩的物理性质、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的影响、色彩美学、色彩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 2、 科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1)、科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的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出现了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植被沙漠化、生态失衡等前所未有的问题,20世纪中叶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现代环境艺术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为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空间艺术设计,现代环境艺术是物质和精神、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情感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艺术包括:室内环境艺术和室外环境艺术、建筑艺术。室内环境艺术是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的基本规划、功能设计和艺术装饰,旨在创造精神与物质并重的人性化空间。自古以来,建筑艺术以其本身集科学与艺术于一体而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们是一幅幅用实物、构件、雕塑、造型构筑而成的图画。古埃及的金字塔、如埃及金字塔是世界的顾问物之一,它就充分地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为什么一座陵墓会成为举世注目的焦点?就因为它们的造型独特、美观,让人看了由衷发出赞美感,而并不是产生恐惧感。在金字塔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艺术与科学两种伟大能力的完美结合。还有巴黎铁塔、悉尼歌剧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等等。这些都反映了美术中建筑与科学相结合的成果。就拿桥来说吧,有中国的赵州桥,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巴黎塞纳河上、莫斯科的莫斯科河上、美国环曼哈顿的以至于杭州西湖苏堤上的一座座各式各样的桥梁,甚至还可以加上北京的立交桥。不论在海湾,在河面,还是在陆地上,每一座桥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中国的园林艺术,有山、有水、有花木、有建筑,可以造景、移景、“借景”,还有城市广场,街头雕塑,庭院设计,悬空山寺,田舍农家,无不充满着诗情画意洋溢着盎然生机。(2)、科学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运用要讲技术美。工业产品要实用、经济、美观,有启迪性。现在,越来越更重视美观了。流线型的火车、汽车、飞机,不仅是为了减小阻力,也是为了美观。大海上雄武的军舰,暮色苍茫中的小船,雾气朦胧里的游艇,还要讲求与环境的一体及谐和。家用电器的外观,形形式式的灯具,风格、造型各异的电话机,千奇百怪的“卡通娃娃”各式各样的圆珠笔,都是大家所瞩目的。还有产品的装潢、包装、商标、广告,以及印刷、装帧、邮票等。 由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正伴随着IT技术的运用而产生质的飞跃,科学已成为陈列内容和形式同时构筑更广阔的表演舞台。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成的一幢地下“摩天大楼”,美籍华人蔡文颖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动感雕塑艺术展。观赏者走进美术馆的中央圆厅,仿佛走进天文馆夜的穹隆之中,又如同走进旋转着宇宙灯的迪斯科舞厅。只见黑色背景衬托,高频彩灯闪射,一丛丛白色玻璃纤维杆和七彩亮片伴着音乐在轻盈地颤动、抖动、晃动、摆动、舞动。如果观众饶有兴趣地鼓掌、歌唱、喊叫,柔杆也心领神会地反馈摇摆、呼应。有研究者把动感雕塑的特点概括为:视象错觉的妙用、多维空间的占领、声形韵律的感应、雅洁观念的提纯。它涉及光学、色彩学、数学、几何学、透视学等。这种动感雕塑的感性美,怎能说与科学无关呢?要理解这种动感雕塑的妙处,没有理性的烛照显然是不行的。一些美学家把现代派艺术的抽象性特点看作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相互靠拢乃至融合的征兆和证据,这个判断并没有什么错。要说错,只是把这种融合说迟了。事实上,在许多古代艺术品中,已可以看到科学理性美的闪光。里面涉及了构图学、透视学、解剖学、明暗学等许多辅助学科。

         二、 美术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三、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美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美术与科学的融合中,科技的发展为美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美术的表现空间。例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在当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建造的;西方油画的发展与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是分不开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艺术的式样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广播、电影、电视、时装、工业造型设计、电声音乐等。它们都是现代科技发展最直接的产物.譬如电影本身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就十分清楚地记录下了有关科技因素不断进步的实况: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一般银幕到遮幅式银幕再到宽银幕,最后又进一步发展到立体电影,全景电影等,完全就是近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的出现是光学,化学,电学,摄影技术,视觉生理等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发明,制作工艺及材料日趋成熟与完备,二十世纪摄影技术的普及,高分子材料的实用化,各种新型溶剂的出现对版画艺术创作的全过程都产生影响,工具材料的变化必然连带发生技法及风格的变化。其中铜版、石版、丝网版画更是纷呈异彩,它们在绘画艺术中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总之,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如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建筑、电子音乐、电脑动画等已成现实。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科学与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沟通是必然之势,让艺术与科学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