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问题为核心,导向阅读
数学学习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有指向地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阅读材料中,往往贯穿着一个或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的线索,是探索的阶梯。在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找到核心问题,以问题为任务,进行阅读,寻找知识之间的关联节点,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在教授五年级《植树问题》中我以一只手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从而引出学生难以理解的“间隔”这一问题,从而以间隔为问题展开知识让学生学习植树问题.
二、以反思来追问,思索阅读
学生阅读时,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则会肤浅;仅停留在课本的具象、例子中,则会狭隘。我们应引导学生反思追问,在字里行间得到启发而又不受题材的局限,不断地走向深度思考。同样还是植树问题这一节课,我不断的反问、追问,使得学生一次次阅读例题,最终达到真正的理解,应用了以简代繁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三、从对比中求新,系统阅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一切思维的基础。”在数学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手段确定不同题型、类似题型的异同关系,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系统建构,从而深入把握知识的内涵。对比建构,学生更加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弄清排水法的内涵,感悟到“形变”与“神不变”的关系。在植树问题中我把几种类型题 (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两端都栽)放在一起让生通过阅读找异同,总结方法,学生体验了其中的学习过程与乐趣,对此问题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从思想中体悟,延伸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们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素养。小学高年级数学语言由文字、图片、表格、符号等组成,比较抽象、逻辑强,往往渗透着推理、类比、变换等数学思想。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不仅要掌握文本的表层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体会感悟深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的知识延伸比较丰富,如挂灯笼、上楼梯、敲钟问题等等都要求学生在理解植树问题的基础上,再通过阅读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解答问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 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维度、多策略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