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2-12-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潘婧

 

 一、创设有效情境,深化“量”的感知

量感的形成需要各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物体进行不同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比如通过眼睛看、触觉摸等。学生在建立清晰的量感之后,更能够接受有关的数学知识。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教师不可只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照样设计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感知,从而形成清晰的印象。对于量感的建立,教师可以请学生进行量的计算来进行巩固练习,但是这样是不全面的,最主要的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量的尺度。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千克”时,就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感官游戏“比重量”。教师让学生对不同的物体进行掂量,在通过掂量之后给出是比一千克重还是比一千克轻的判断,学生通过观看物体大小、用手感受物体重量后最终得出结论,并对于一千克有了更加清晰准确的认知。学生在游戏时,其感觉会从不太清楚慢慢转换为非常清楚,由此的量感也慢慢得到了增强。通过这样的游戏方式,学生对于单位以及标准量有了自己的认知,脑海中对于量的概念也逐渐变得清晰。

无论是进行什么学科的学习,学生在自己实践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总是最深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量感,帮助学生构建明确的对于量的感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感知量的存在,获得更多的生成。

二、引导对比体验,进行“量”的估测

教师授课最大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目的。如果所学的知识只能应付考试,这样的教育毫无疑问是失败的。所以,考虑到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那么教师在教学有关的计量单位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量;教师还要设计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去感受量,即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千米。教师先请学生去操场上完成一千米的走路,在学生完成以后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表示“我觉得走一千米非常辛苦”,还有的学生说“我走一千米差不多要花9分钟的时间”。教师最后请学生先对自己回家的距离进行估计,然后思考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回家路程的真实距离。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来感知一千米的距离,然后将自己的估计值和实际的测量值之间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及时修正了对一千米错误的感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三、开展测量活动,丰富“量”的体验

量感是對量的感觉,也是一种数学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量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事物而慢慢形成的。在生活中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而且随机性比较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事物进行定量刻画,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修正学生的感知偏差,帮助学生培养准确的量感,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千克和克》教学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了“比比谁最准”的游戏,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千克和克的感知。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袋米、一台电子秤,让学生平均分为几个小组。小组中成员一位负责抓米,一位负责记录电子秤所称的数值,第三位学生负责比较差值。学生通过多次游戏之后,对于千克以及克的感知将会更加准确,对于这些计量单位之间的联系也有了准确的认知。小组成员之间轮流负责不同的工作,比一比谁是对质量把握得最精准的一位。在游戏中,学生通过相互协作,能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习惯,同时,也能慢慢地将生活量感转变为数学量感。

总之,小学生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对于量的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练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修正学生对于量的把握失误,慢慢帮助学生培养量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