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小学生攻击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转)
发布时间:2023-01-0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唐梦娜

[摘要]: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对儿童的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儿童期的攻击通常与当时和未来的学业问题相关联,攻击儿童缺乏有效的学习技能。另外,攻击性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攻击性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的环境因素;攻击性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就巨大,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成因及对策

 

一、攻击性行为

1、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但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范围。根据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攻击性的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型获得的。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敌意和攻击性能量不断积聚,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以暴力或破坏性行为而宣泄来。习性学家劳伦茨则指出,攻击性是环境中的诱因所激发的本能。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对儿童的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儿童期的攻击通常与当时和未来的学业问题相关联,攻击儿童缺乏有效的学习技能,如:保持注意、保持安静等,这使他们的学业与攻击性同在。另外,攻击性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不同的科学家对攻击性行为的划分是多样的。如劳伦茨和雷斯把攻击分为感情性攻击与工具性的攻击。兰格斯伯兹和比约昆斯特根据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把攻击分为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间接攻击。道奇和考依把攻击性分为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攻击。另外,还有人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他人驱动的攻击和无原因的攻击。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大致有以下类型: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无原因攻击、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攻击。小学生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小学生三类攻击行为的比例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小学生各年级之间既有存在显著性差异,也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根据性别及年级的差异有其显著的特点。一般来说进行身体攻击的多为男生,而进行言语攻击的多为女生。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被攻击者一方实施的攻击性行为,如打人、踢人和损坏他人物品等。言语攻击是指攻击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直接对被攻击者进行羞辱、嘲弄等。从年级特点来说,低年级学生采用的攻击表现为直接身体攻击,而高年级采用的攻击表现为间接攻击。间接攻击并不是直接的面对面攻击,而是一方借助另一方间接队被攻击者施加攻击,常表现为造谣离间和社会排斥。这种攻击具有隐蔽性,有时候攻击者不易被发现。教师应该对这种间接攻击加以重视,对这种不当的行为加以教育、引导。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对儿童的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儿童期的攻击通常与当时和未来的学业问题相关联,攻击儿童缺乏有效的学习技能。另外,攻击性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孩子会对其避而远之。

三、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下列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因素占50%,其他占50%。

1、生物因素

1)、遗传和气质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遗传特征和不同的气质,在出生后就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安静温顺,吃、睡都较有规律;有的孩子则爱哭闹,哭起来手脚乱动、脸红耳赤,吃、睡、大小便没有规律。后一种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出现精力旺盛、活动量大和易冲动的特点,可能发展成为较强的攻击性。

(2)、生物机制的影响。注意缺损多动障碍,缺乏对惩罚性刺激做出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等。一般来说,多动症的孩子较有可能具有攻击性行为。

2、家庭因素

在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的50%中又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作用所致。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在儿童攻击倾向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家长专断的管理方法,或溺爱、纵容的方式,都容易培养出高攻击性儿童。

3、同伴因素

一般来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是直接指向同伴而不是成人,而遭受攻击的那个幼儿的反应却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对方也“以牙还牙”,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后就不太敢再侵犯对方;反之,如果对方哭了,退缩了,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胜利者”自居,以后对这个孩子可再度侵犯或欺侮。

4、教师因素

当发生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对攻击儿童的态度对攻击儿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缄默型和孤立型的教师都会强化攻击性,并会感染其他学生,使这种攻击性行为得到蔓延。反之,教师若及时阻止并批评这种攻击行为及攻击者的话,就会弱化攻击性。

5、环境因素

与成人相比,小学生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各种媒体中大量的暴力信息,很可能诱发并助长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如电视暴力、电子游戏、武打图书等,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研究者通过短期的控制实验和长期的跟踪实验,证实了这种观点。在控制实验中,让两组实验者观看了暴力节目和非暴力节目片段,然后提供他们所谓的电击别人的机会。结果发现观看暴力节目的被试比观看非暴力节目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在长期跟踪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被试童年时观看的暴力节目的数量讷讷感很好的预测他们成人后的攻击行为,即在统计时控制了儿童最初的攻击性水平,这种相关也依然显著。

四、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攻击性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的环境因素;攻击性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就巨大,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非常重要的。鉴于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制约生物因素

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一般有过剩的体力和能量,可以适当增加其运动量,以消耗过于旺盛的体力和能量。在饮食方面不要提供过多的高蛋白食物,以防产生过剩的体力和能量。而那些有多动症的学生,可以通过治疗,消除多动症来改善攻击性行为。

2、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比如,家长成员之间做到和睦相处,相敬如宾,为孩子创造一个爱的温床。另外,家长在教育中应多用一些正面的、积极的话语。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以后,对孩子进行护短或以暴制暴、放任或溺爱等举动,都是些错误的教育行为。民主型的家庭氛围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促进了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

3、树立正面的非攻击性榜样

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 

当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怎么办?通常的方法无非是反攻击(报复)、自己缓解、别人劝解三种方式。后两种方式是好的,但儿童并不能自觉地采取这种方法,必须经过训练来学会。如果儿童经常看到大人或别的孩子采取采取这两种方法来解决冲突,或家长、教师经常训练他们采取这两种方法解决冲突,他们以后就可能也采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研究表明,这样的训练对那些已养成攻击习惯的儿童极为有效。这就要求,一方面成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恶意攻击;另一方面,应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

4、鼓励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西方心理学家用来表示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社会行为。如帮助人,与人共享、合作,谦让、利他主义等。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让托儿所教师鼓励除儿童的除严重攻击性之外的所有行为,特别奖励那些亲善行为,如分享玩具、合作等。二周之内,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儿童之间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行为。几周后的继续实施又进一步降低了攻击性。这就是说,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并不一定非惩罚不可,成人可以对这种行"视而不见",而对他们的好行为大加赞赏,这种办法同样也可以降低孩子的攻击性。这种无惩罚的方法的最大好处是,不给孩子提供"反攻击"或"报复"的原型。要知道,对孩子攻击行为的惩罚,实际上也是一种攻击行为,是“以牙还牙",它可能使孩子在受到别人攻击时采取报复手段。因此,只奖励、不惩罚的教育方式可以避免惩罚带来的消极影响。
   5、优化环境因素

例如给学生提供较宽敞的游戏空间,丰富的玩耍材料,使每个人都有玩耍机会。过分拥挤的环境势必会增加学生的攻击行为。其次,尽量避免小学生观看带有暴力情节的影视,书籍,多让孩子看一些健康向上的书画、影视。平时家长可以同孩子一起分析影视上以及生活中的暴力行径的坏,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

6、适度的惩罚。

如果孩子有非常严重的侵犯行为,家长和教师就不能采用只鼓励、不惩罚的方法了。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采用适度的惩罚是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冷处理是一种有效的作法。

所谓冷处理,就是暂时不理睬,对孩子表示冷漠,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性,例如:暂时隔离孩子。对幼儿来说,最大的愉悦莫过于成人对他的关注,所以,不理睬孩子,是一种特别敏感的惩罚。再如:对比较冲动、不冷静的幼儿,必要时可以实行短时间的“坐冷板凳”的惩罚,让其独自呆在单独的房间里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这样既可以使孩子体会到攻击行为发生后的不良反应,也可以有机会使其平静,以便进一步与他交谈。但是,运用该法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让其“坐冷板凳”,在帮助其认识错误后要解除惩罚,而且要注意安全,时间不宜过长。这种方法如能与前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在帮助幼儿纠正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及家长的作用特别大。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较多的接触学生,且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多发生在校园中,教师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应以耐心说服为主,尊重孩子,关心帮助孩子。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师。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对其他孩子造成一定伤害时,不可采用同样的攻击性为来教训幼儿,这样反而消极巩固了攻击性行为。综合起来看,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从这点出发,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意其非攻击性表现,因为这类幼儿的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