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卷子”丢掉的是什么?
临近期末时,每位教师都会准备各种各样的复习材料,我也不例外。上学期期末我准备了五套卷子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并且告知学生要课下完成,妥善保存好卷子。可是当我上课时,却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有一部分学生找不到卷子,或者找不全卷子,或者在课堂上花费很长时间找卷子,而往往找到了也错失了很多问题的讲解,只能课后找其他同学询问,当然这种课后问同学和随堂听讲、主动思考的效果相比要差的多。
针对这件事情,我采取了以下的办法。
首先,让一些没有丢卷子的同学把他保存卷子的方法告诉大家,然后让大家评论谁的方法好,学生在讨论、评价的过程中就学会了如何保存卷子,避免了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其次,针对已经把卷子丢了的同学,让他们写下保证书,保证期末考试成绩会有所提高,才能在我这里把丢失的卷子再领一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吸取教训,争取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期末复习的动力;最后告诉学生,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有序的管理变得简单方便,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分类归纳的方法应用到生活,学习上。
事实证明,通过这样教育以后,课堂上学生丢卷子、乱找卷子的现象基本杜绝了,而且写保证书的同学大部分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虽然丢卷子这件事看似平常,但是却留给我很多的思考。为什么会犯这种简单的错误呢?孩子丢的仅仅是卷子吗?不,孩子丢的是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学习上的自学能力,而造成这个错误的却恰恰是最爱孩子的家长和老师。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多半是由于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自己的事情很少自己做,很多同学连袜子都不会洗,父母也不以为意,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于是很多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代劳了,以为这样是爱孩子的表现,其实是在剥夺孩子自身培养锻炼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机会,这是父母对子女的“伟大”犯罪。孩子迟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是为人父母者应尽的职责,也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
在学习上,作为老师的我们过去往往只是一味的教授知识,从而忽略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忽略了对学生独自学习能力的培养。离开了老师,孩子就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如何复习。即使是在当前课改大潮下,普遍存在老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老师启发到哪儿、学生跟着想到哪儿,老师写什么,学生记什么,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下课了,学生连书都没打开。书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老师讲的其实都是书上内容。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老师,自己寸步难行。
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好坏和今后的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让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的思维广度和深度都比小学时有明显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旧教学模式上单调、呆板的弊端,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以上内容只是笔者在一个普遍事例发生后的一些思考和感悟,最爱孩子的是家长和老师,而如何爱孩子,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也是一个值得所有家长和老师深深思考的问题。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天下无完美的老师,让我们把握好手中的爱,不要让爱扼杀了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