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听、说、读、写的情感体验过程,语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有机的融合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强烈的感情共鸣,下面谈谈一下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引导学生喜好语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包罗万象,语文学习的时空广阔,我们在生活中时时都在接触语文,也就时时都在运用语文、学习语文。基于这样的观念,应该这样认为:只要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有了对它的关注,有了对它的自觉探讨意识,那么就等于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因此,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揣摩学生的思想情感,使语文学习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如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之美,引导学生领略社会之美,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之美等等。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么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大胜利,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产生师生情感共鸣的基础。教师此时应因势利诱,在很好的启发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使他们达到想求明白和想学习的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同样,教师为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入手,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学习中才能与教师的情感发生共鸣。
二、巧设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
语文课堂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不容忽视,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使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语文。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十几分钟效果最佳。”如何导入新课是一项需要精心设计的教学艺术。教师巧妙的设计导语,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设计导语的方法很多,可讲故事、设悬念、用图片,提问题,以旧带新,可画龙点睛、解释题意,通过游戏等等。在巧妙地导入新课之后,就进入了课文重点部分的教学。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教师、学生与课文发生感情共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件的制作极其使用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课件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论文网使学生入情入景、入耳入目。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也必须参与,要给学生充分发挥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不断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