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想要获得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需要通过阅读,去了解数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同时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也需要对题目仔细阅读,找出题目中有用的信息,以提高解题效率及解题准确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尤为重要,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数学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让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进而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创设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体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数学阅读的世界。
在学习“比例问题”时,我们给学生出了这样的真实的情境:豪迈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共有540人,五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的比是4:5,五年级和六年级各有多少人?”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将关键句“五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的比是4:5”换成不同的说法。因为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马上就有同学想出了不同的说法:换成“五年级学生是六年级学生的4/5”,“六年级学生相当于五年级学生的125%”,“五年级学生是六年级学生的0.8倍”,“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学生多1/4”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相关联的情境中独立思考,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题目的本质特性。
二、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数学阅读经验的积累,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一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标关键字词法
标关键字词法就是阅读题目的同时,标划关键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或找出解题思路的一种方法。比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课本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和阅读理解,学生就能够真正地理解掌握小数的本质特征了。
2. 融会贯通法
在进行数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真正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并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教学“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已知条件,通过阅读使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自主选择相互关联的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这两个条件,提出“兔妈妈采了多少个?”一步计算问题,也可以三个条件都选择,提出“兔妈妈和兔宝宝一共采了多少个?”“兔妈妈比兔宝宝多采多少个?”等两步计算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情境下,使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使他们的思维被激活,自觉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教学中,可以在问的过程中注意指导读,在读的同时,加强理解,从解决一个问题,自然过渡到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在阅读理解中做到了融会贯通。
3.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数学阅读
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不能局限在课堂中,而是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以让学生借助更多渠道获取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的知识后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比如学习完“比”这一课,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比和比值的应用;学习完“年月日”这课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上网查阅关于年历平年闰年的一些相关知识。通过课外延伸阅读,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认知,开拓学生的视野。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后阅读素材,比如《中、外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数学万花筒》等,学生长期进行课外阅读,让数学课外阅读这样的学习过程逐渐变成学生的自主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以上具体阅读策略的推行过程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思考理解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将自己读懂的知识、体会的思想、内隐的思维展现给别人,并使其将思维的过程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自信心的提升。教师重视阅读教学,引发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定理进行深度探究,促使学生深度理解数学概念,从而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