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近些年的数学中考卷和高考卷都会有一些题型与数学阅读有关,这就要求孩子要具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和方法。曾经和一些家长聊天时,说自己的孩子已进入初中后老师所讲的内容孩子听起来有些吃力,“为什么孩子小学数学成绩还不错,一到初中就开始往下滑”,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孩子的阅读能力及领悟能力有关。因此,如果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孩子一定的数学阅读方法,能为以后初中和高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教授数学阅读方法。由于数学语言具有抽象性,所以数学阅读存在特殊性,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有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后学会反思阅读材料的数学知识框架和结构,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并且能够内化成自己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那么怎么培养孩子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阅读的方法:边读边思考并画记(标记),边读边记忆边问,学会边读的同时边记忆,边反思。下面以人教版三下《年月日》第二课时(平年,闰年)为例,学生应明确阅读要求,在读教材时带着问题去读,思考为什么有的年份中2月有28天,有的年份中2月有29天?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公历年是100的倍数时,必须要被400整除才是闰年呢?带着以上问题去读教材,这样可以从读中找到答案。或者读中有思考,有疑惑,在课上带着问题学,这样才能使学习更轻松。课内解惑后,标记相关的知识点,梳理相关内容,从而加深对平年闰年的印象。在做题时遇到1900年,1800年等是否为闰年这样的题目时可以很快找到正确答案。又如:在做练习时“用2、5、1、3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一共能组成多少个个位是单数的两位数?”因为读题只读一半,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去圈出关键的词“个位是单数”,所以在做这个题时部分孩子直接写出12个两位数字,今年的期末考试卷中有一道操作题“请画出一个周长是16厘米的正方形”。因为我们平时在练习中常常是画的长方形,因此在做这道题时,60%左右的孩子都因读题只读一半从而导致画成了边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我又拿着试卷重点看了这道题,发现大多数做对的孩子都把“正方形”三个字圈了出来,可见阅读方法与孩子的成绩是正相关的。
其次,咬文嚼字的读,一定能读出数学思想。会举一反三的读,学会迁移的能力。如:应用题“超市里的7号电池有一板装4节的,也有一板装6节的。那么,4节装的和6节装的电池各买一板,一共多少节电池?如果买4板6节装的,一共是多少节电池?”这道题几乎每届学生中都有部分孩子会做错第一问,因为这在学了表内乘法后做的练习,部分孩子没认真读题,不假思索直接写出了6×4=24(节)导致错误。其实对于这道题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反复阅读比较两问,找到不同之处,理解题意,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法,再进行触类旁通,从而在比较中找到计算的方法。
最后,课后整理阅读,把自己的阅读内容进行梳理。可以用自己的话和同学们分享,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做成思维导图,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让孩子从会读到读会的飞跃。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才能突破数学语言世界里的神秘色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重视数学阅读,留时间让学生阅读,找机会让学生阅读,发挥教材的阅读价值,让数学阅读真正走进学生的日常,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