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成果鉴定书
发布时间:2022-03-1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林亚

 

以下一、二、三项由课题主持人负责填写:

一、提交鉴定的成果主件、附件目录(请注明出版物或出版社)

1、成果主件:

《构建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的研究》研究报告

2、附件:研究论文

[1]张林亚,王红娟.构建流动儿童多元化课外阅读支持系统.小学教学研究,2020(715):17-19.

[2]华丽.构建流动学生课外阅读支持系统.求知导刊,2020(206):10-11.

[3]张林亚.小学流动儿童课外阅读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课外语文,2019(328):144-145.

[4]周黎娜.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19(05):77.

[5]华丽.自然成长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追求.小学教学研究,2020(717):57-59.

[6]张林亚.探究如何培养流动儿童课外阅读能力.经典教学.2015(10):54.

[7]杨云娟.小学阶段流动儿童课外阅读现状与指导策略.考试周刊.2019(06):39.

[8]张林亚.如何培养流动儿童课外阅读能力.考试周刊,2018(36):32.

[9]周黎娜.浅谈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价值.新课程学习.2015(01):43.

[10]牟琳.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构建存在的问题及策略.2020(07):44-45.

[11]胡佳.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提升之策略.课外语文,2019(328):132-133.

二、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概述(包含成果的社会效益)

(一)理论价值与成效

经过四年多的课题研究,课题组对与“构建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的研究”的相关问题,从实地考察到问卷调查统计,从文献梳理到文本解读、理论探讨,从校本研究到提炼经验,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适切流动儿童学生实际的课外阅读目标内容体系,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应用方便的、资源丰富的、校内外结合的课外阅读资源和多元化的的课外阅读平台,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凝练出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推进路径和实践策略,并构建起了观察评价机制,这些都将为学校的优质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围绕研究策略,在研讨活动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积极攥写论文,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有多篇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其中,《构建流动儿童多元化课外阅读支持系统》(张林亚)和《自然成长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追求》(华丽)发表于《小学教学研究》2020715期月和2020717期;《构建流动学生课外阅读支持系统》(华丽)发表于《求知导刊》2020年第6期;《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分析》(周黎娜)《小学阶段流动儿童课外阅读现状与指导策略》(杨云娟)《如何培养流动儿童课外阅读能力》(张林亚)发表于《考试周刊》2019年第5期、第6期和2018年第36期;《小学流动儿童课外阅读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张林亚)发表于《课外语文》2019年第33期;《构建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的相关思考》(王红娟)发表于《小学生作文辅导》201711月;《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构建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牟琳)发表于《智力》20207月;探究如何培养流动儿童课外阅读能力》(张林亚)发表于《快乐阅读》201510月;张林亚老师的《三维一体 构建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搭建绘本微课程,打开阅读大视野》和《绘本阅读,为流动儿童架起自由表达的桥梁》分获江苏省蓝天杯二三等奖;王红娟老师的《合理构建新市民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和《轻轻叩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大门》获江苏省蓝天杯论文三等奖;张林亚老师、杨云娟老师和周黎娜老师的论文《绘本,一道别样的风景》《在语文课堂上播种美》《课堂理答,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的艺术》获区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这些研究成果,充分体现出课题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二)实践价值与成效

经过四年多的实践研究,“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的研究”已经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走进了教师的内心,走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领域。这一实践成效的意义、价值是无法用数据来证明的。流动课外阅读支持系统的构建为学校的优质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有效参考。具体体现在四方面:

1.转变了教师观念。

1)转变师生关系:根据系统科学的反馈原理,我们在实验的中后期,逐步建立了一种“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即把单向型的直线往复转变为网络式辐射型,也就是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的、开放的、主体的教学模式。如:中高段的“每日一诵”,可以是老师提供的经典诗文,更多的是由学生自主筛选、推荐的诗文佳句等等。中高年级开始进行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课前自学课文,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正是由于在我们的实验中师生位置的“混淆”,学生的读写能力、自学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与发展,又是对课题研究成果积累与应用的有效途径。具体活动内容有:①各班建立图书角及诗词赏析辩论会,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与审美情趣;②班级开展“诵读之星”、“日记之星”、“手抄报之星”的评比,以激发兴趣;③学校定期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作文竞赛、诵读比赛、演讲比赛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语文实践活动已开展得有声有色,有些活动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2.提升了教师素养。

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广大教师以实际行动践行读书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树立榜样。参与课外阅读课题活动的教师读在学生前,多读书,读好书,积极上好阅读指导课,加强与同行切磋,与家长交流、向学生咨询。认真分析学生阅读的状况,不断寻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途径和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积极反思,撰写了不少论文和案例分析。近两年,我校课题组成员参与各级公开课教学、各级论文评选等,均表现出色,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主研人员中,1名老师获得武进区语文基本功竞赛二等奖;1名老师区级赛课二等奖;还新增了2位武进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多位教师被评为“常州市优秀班主任”“武进区优秀班主任” “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教师获武进区第三届青年教师成长论坛大赛一等奖;多名老师在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多篇论文在省市区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获奖;语文组还被评为武进区优秀教研组。 

3.擦亮了学生底色。 

通过课外阅读活动,流动儿童识字量大大增多,识字能力显著提高,记忆能力和智力水平也随之提高。在学生处理信息过程中,其想象力、理解力、表达能力等智力水平也随之提高。课题实施以来,我校学生在省市区各类征文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大量的阅读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和品格的养成。

课题实施以来,我校学生在武进区现场作文竞赛中屡屡获奖,一位同学获省“童颂中华”江苏选区“希望之星”;1710月,两位同学获得了区一等奖、常州市三等奖,实现了学校参加作文竞赛一等奖为零的突破。两位同学在常州市武进区红领巾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常州市三等奖、武进区一等奖;在第十届“生命之水”主题教育活动中,一位同学获主题诗词活动一等奖,三位同学获二等奖,五位同学获三等奖;在参加武进区青少年“绿色承诺”读书教育活动中一位同学荣获征文作品小学组三等奖;一位同学荣获手抄报小学组一等奖;在2017江苏省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赛中,省级决赛中一位同学获写作竞赛二等奖;初赛写作竞赛中,多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在2017年武进区“第一届读书月”活动中我校的《动物狂欢节》获小学生短剧比赛一等奖;在2016年常州市中小学生“好书伴我成长 ”读书活动中,一位同学获一等奖;在武进区青少年《依法治国》读书教育活动中,多位同学获征文类二等奖;在武进区中小学经典诵读决赛中,我校学生组方言三句半《夸夸我们的好学校》获武进区三等奖……各种学生荣誉纷至沓来。

4.提升了学校品位。

课题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更是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内涵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最美古诗词”竞赛中获三等奖;在2017年度常州市武进区红领巾读书征文比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在第十届“生命之水”主题教育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在武进区中小学朗读比赛中获区一等奖、市二等奖;区第一届读书节短剧比赛一等奖;学校连续几年获得素质教育二等奖;连续三年成为了区送培基地,学校的知名度也不断得到提高。

 

 

12.jpeg

 

2.jpg

 

3.jpg

 

4.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