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创设情境 ,营造教学契机。当我看到这个论文题目时,立即被“合理创设情境”这几个字眼吸引住了,忍不住下看。记得曾几何时,新课改轰轰烈烈的时候,很多上研究课的老师想方设法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强调回归生活,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验,把知识内化为学生个性化的东西。
当学校进入新基础教育研究以后,慢慢的创设情境这一观念在我的脑海中淡化了。记得吴亚萍教授来我校指导教学时,曾经指出授课老师上的那几节研究课不要利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故事,图画等创设情境引入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有深度的思维品质,可以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新授课。从那以后,我就很少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实也发现自己对吴教授的话理解的太片面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固然要培养,但是针对一些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陌生的,较难理解,同时与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的数学知识,还是需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江苏常熟市义庄小学的李老师在这篇论文中指出了创设情境时应注重的几点:1、趣味性;2、参与性;3、成功性、4、竞争性,这几点是我以往的创设情境中能够考虑并付诸于课堂教学的,只是没有这样细致的思考并总结过。她在文章中还提到让情境有助于学生的反思,建构知识体系,这让我对情境的作用有了更多的思考。通过多年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反思能力相对比较欠缺,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我有时会责怪学生不会反思,其实更多时候应该自己好好反思一下,学生反思的能力我日常教学中有没有注重培养?如果要培养,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进行培养?
李老师在文章中指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培养:
1、 营造空白,组织反思
有时课堂中营造一种平和安静的氛围,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2、 探究尝试,引导反思
教师可创设一些让学生改变条件或问题的情境,通过变式和发散的训练,让学生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在探索中优化自身的思维。
3、 运用操作,帮助反思
创设一些能揭示问题特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反思知识形成的条件。如圆锥体积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装沙的实验体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联系。
总之,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的进行学情分析,综合利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合理组织教学,让学生真正的实现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是我开学后要努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