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小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学生品德与性格的塑造。作为班主任,我们在规范班级常规管理的同时,更要适时融入德育教育。这样,学生不但能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还能通过德育教育慢慢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对生活的热情。
关键词:小学生; 班主任; 德育教育; 工作策略;
一、了解并理解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
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要想在工作中教育学生,使学生思想品德有所提升,那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建立在了解、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们,在乎他们的感受和想法。例如,有个学生爱看动漫,上课看,下课看,很多任课老师都向我反映过他的情况,我也在班会上暗示、明示了几次,他依然不改,看得不亦乐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在与家长沟通之后,了解到他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顾不上他,他为了排遣对父母的思念和孤单,才迷上了动漫。我在工作中就有意识帮助这个学生控制看漫画的时间,要让他知道学习是首位的,漫画只能在学习任务完成后可以看。这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中,每次约定看漫画的时间时,我都给了他充分的尊重,但也要求他一定要言而有信,遵守君子之约。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这个孩子上课不看动漫了,其他任课老师也再没反映过,他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这样的引导教育,不但帮助学生改正了一些不太好的习惯,而且维护了学生尊严,让学生受到了尊重,慢慢地,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得到了发展。。
二、营造德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良好班纪班风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平日的工作中点点滴滴积累 ,进而在潜移默化中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知道、明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形成一种良性的、积极的竞争风气。首先,作为班主任,要抓好班级的考勤,让学生遵守纪律,从小懂得守时是一种美德。如迟到了,就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让学生知道迟到是不应该的,并帮助学生改掉迟到的坏习惯,按时上课,天天向上。其次,及时纠正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坏的习惯和好的习惯一样,都是在天长日久的积累中慢慢形成的。在教学中,我就发现有些学生桌面总是乱糟糟的,随手随地扔纸屑,对教室里养育的花总是动手动脚,摘一下,掐一下的,这些毛病看似都无关紧要,但是影响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所以,当看到学生有这些不当行为时,班主任就要及时做出委婉的纠正,如“某某同学,我刚才看到值日生把地拖干净噢,咱们是不是都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呢。”如此,又委婉,又轻松的口气,不但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德育效果一定比命令式,指责式的批评强百倍。
事实证明,良好的班级环境,对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老师的压迫、严管之下,他们没有思想,得不到没有尊严,那么他们以后也就不会尊重别人;如果一个学生总是被老师恰当表扬,还时不时在表扬中给他们一些建议,学生以后一定会有一颗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生活态度;如果一个人总是被老师批评,那他一定很自卑,缺少信心。记得曾经班里转来一个女学生,她话很少,上课也从不回答问题,给人感觉她的学习一点都不积极,表现也缺少自信。我了解后,才知道,她之所以转到我们这个学校来,就是因为曾经的班主任总是批评她,她的缺点、错误会被老师放大几十倍,她的优点、长处却总被忽略不计。长此以往,就导致这个学生对自己没了自信心,满心都是自卑。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就有意地在之后的课堂上、活动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表扬她,还给她有意安排一些任务,其他学生看到老师对新来的同学这么关注,也都有意无意地帮助她,靠近她,慢慢的那个女同学的自信找回来了,她开始在课上回答问题,也开始和同学们说笑,同时,她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作为班主任,只要在工作中,善于营造和谐的氛围,用表扬、赏识的双重方法教育学生,一定也能让学生学会宽己待人,体谅他人,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同时也能和同学一起共同为班级和谐、文明的学习氛围而努力。
三、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为他人着想
爱是德育的基础,有了爱,人们才能从道德的角度充分的考虑他人的需求,才能照顾到别人的感受,也才能更加合理而人性化的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将感恩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一大特色活动,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们道德水平地提高。感恩教育类似于一种换位思考的理念的实施体现。小学生们以往都是接受老师父母的关怀和照顾,而感恩教育强调孩子们能够试着从感受父母和老师爱的角度去给父母和老师更多爱的回馈。让小学生心怀感恩,也让父母老师有更多的欣慰之感。所以班主任老师可以结合一些节日活动的开展感恩教育。比如,在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中组织学生们围绕着感恩的话题,去分享自己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感恩故事。或者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感恩用行动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都能够更多地让孩子们从内心感受到感恩背后爱的力量,让学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能切实实践感恩教育的核心精髓,从而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四、播撒德育种子——使阳光温暖学生心灵的每个角落
德育工作绝非只是在一个班集体当中开展就可以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还要有大的德育环境的支持。所以班主任老师也要结合着学校的一系列主题活动来讲道德教育工作有序的开展下去。班主任老师要积极组织学生们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要让学生们能够领会学校德育主题活动的精神,通过积极的参与提升学生们对于良好道德规范的认同感。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的道德困惑和道德的抉择。所以,道德教育工作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的素材,从生活中去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引导。要让学生们将自己的困惑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通过科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从思想上去抵御不良道德观念的侵蚀。所以,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在不断的道德体验之中,去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和实施途径,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不一样的烟火——道德教育可以开展得更具有个性化
教育工作强调因材施教,而道德教育工作也不能只是考虑学生的全体而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道德教育面向的小学生,虽然年龄阶段相似,然而每个人的经历都有很大不同。这些经历里面就包含着孩子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道德修养水平。父母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而且最为深远的,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道德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对于一些相对比较有个性的学生,道德教育也要开展的更加富有针对性和特殊性。而且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去考虑学生目前的行为表现,尤其要考虑到学生心理需求方面的表现。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可能存在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例如,通过多动的方式吸引学生和老师的注意,从而让自己渴望被关注的需要得到满足。因此,教师开展德育工作中,对于所有的学生不能简单的按照同样一个模式去理解,要具体的情况做具体的分析,具体到每一个学生,也要分析到该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让德育工作真正服务于全体而不只是服务于大多数。
总之,小学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关注的重点,也是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重点,作为小学班主任,要想提高小学生道德素质水平,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就要在班级管理中,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引导和督促学生,使他们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发展的学生,要让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滋养之下,高效地完成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