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的“无为而治”
负责任的班主任是可恶的,而整天为班级工作而忙得焦头烂额的班主任又有点可悲。那么如何来当一个民主、有效而轻松的班主任呢?老子思想精华中的“无为而治”可以给班主任一点小小的启示。
何为“无为而治”?
老子指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显然老子阐明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是潜在的“有”,“有”是显现的“无”。无和有是事物存在的两种表现形式。“无”“有”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相伴相随。“无为”的正意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无所不为,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无为”即按客观规律办事。即:无背道之行,顺其自然而为。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无为而治”就要重于“理”,轻于“管”,对事不对人。
如何“无为而治”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哟感,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要促进“主题”的发展,其真谛应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应开发潜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其开悟。“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这一过程是因势利导的,是教育者的“无为”促进受教育者的“有为”。
那么,如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做到“无为”呢?
一、重于“理”,轻于“管”
以往我们的班主任在工作中只侧重于“管”,而忽视了“理”。实际上“料理”比“管束”更有作用。“理”通则“管”顺。“理”即“理”顺关系,“理”清职责,“理”活气氛,“理”畅情绪。
首先理顺关系是指班主任要处理好班级各项事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主要是理顺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能否具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前提。因此,班主任不应总在学生面前板着脸,表达所谓的严肃,这样自己累,学生也累。班主任应该以朋友、师长的双重身份,多与学生交谈,倾听他们心灵深处的话语,切实的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麻烦、困难。如果学生尊重、信任、爱戴老师,那么班级工作的开展还会不容易吗?
其次理清职责是班主任对自己应该管理的范围有个明确的认识,不要事无具细,一概都管,而要“专管自己应该管的事”。有些班主任对班级中出现的一些小现象或学生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太过“敏感”,不许学生这样,不许学生那样。实际上,人无完人,不必对还是孩子的学生太过苛刻。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反而更适合于他们身心的成长。尤其在学生犯了错误以后,给他自我改正的机会。
再者理活气氛,就是要搞活班级气氛,而不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与学生之间充满不信任、敌意的氛围。为了有效而轻松的管理班级,班主任有时也需要幽默。恰倒好处大幽默,可以大大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增加亲切感,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最后理畅情绪,指教师一方面要使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轻松、愉快。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摆脱许多不良情绪的困扰。班主任天天与学生、同事打交道,遇到不顺心是常有的。这些将影响工作情绪。情绪具有传染性,不好好的调节,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班主任应做到,在一件事上产生的不良情绪不影响到另一件事上,在一个学生身上产生的不良情绪也不要转到另一个人身上。而且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切莫让不良情绪支配自己。这就需要班主任经常理畅情绪,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让心理上的阴云散去,把阳光和笑意写在脸上。
总之,班主任工作中的“无为而治”,首先要注重“理”而轻于“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自治”
“无为而治”就是班主任重“治事”轻“治人”,淡化以往的“人治”、“他治”,强调学生的“自治”、“法治”,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治理班级的最终目的。那么如何达到学生的“自治”呢?
1、 隐蔽班主任的教育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集中概括了“无为”教育的首要特征。有一个小女孩初学小提琴,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一气之下跑到树林中去练,却听到了老妇人头一回的赞许:我的耳朵聋,什么也听不到,只感觉你拉的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每天为老妇人拉,老夫人说:谢谢,拉得不错!家长惊异发现女儿优美的琴声,忙问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老妇人上著名的器乐教授,耳朵从未聋。
装耳聋,引自信,认真听,给鼓励。虽没施展琴艺,进行说教,但给了动力、智慧和信心。班主任管理中若也能做到教育意图的隐蔽性,那么,学生就能逐步达到“自治”了。
2、 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示范
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崇高的师德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也能不知不觉中达到“自治”。
班主任朝夕与他的学生相处,使他们有很多机会从各种角度和不同的方面去感受你,了解你。至于学生是否喜欢、热爱你,则取决于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学生不接受你的为人,就不会接受你的教育管理。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更谈不上学生“自治”了。因此,为人班主任,就要公正无私,时时刻刻注意言行举止,有所不为,通过自己的“身教”而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此外,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还要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班主任工作真的会很累,甚至枯燥无聊。班主任应与同学们一起开动脑筋,努力为每个学生创造表现自我,更新自我的天地,使人的头脑丰富起来。班主任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自治”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轻松、有效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3、 学生自我管理的体验
应该说,没有亲身的体验,就不会有觉悟。“无为”是学生作为主体来自我管理。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我行”!在让学生实行自主管理方面,班主任不妨可以实行“全员管理”,这也是“无为而治”中的一个具体而有效的措施。
所谓“全员管理”,即让全班所有同学都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管理者,与此同时,所有学生又都是被管理者,接受全班所有同学不同项目的管理。因此,整个班级层层管理,“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兼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具双重身份。换言之,即都是“执法者”,也都是“守法者”。在这样的双重身份下,他们便会更加遵守规章制度,更加主动、自觉地维护到班级的秩序,成为真正的班级主人。
实行“全员管理”,首先,对班级管理工作加以分类,选择学生担任相应的管理工作。师生共同推选每项两人的评比记录人员。接着,便是班主任定期检查评比记录,主持公正,并宣布结果。对“全员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经常表扬优生,鼓励差生,注意每月对检查结果“清盘”一次,甚至可以几次。
总之,“全员管理”目的是为了全员不用管理,达到学生“自治”,这样,班级管理就自动化了,便于班主任具体的操作,又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在班主任工作中,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可以较好地调动师生的主动性,使班级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无为而治”的目标是“自管”,对管理这的管理素质要求更高。“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