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苏轼也曾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实现“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观念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气氛渲染,多元感知;启发想象,置身体会;分配角色,表演朗读”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读中感悟,演中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气氛渲染,多元感知
低年级学生常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普遍较弱,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靠兴趣来支持。而情是语文教学之根,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以情激趣,把读好书变成一种内在需要,一种自觉行为。教师生动的描述,逼真的情境再现,声情并茂的诵读,对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激发朗读兴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首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描述了春天的情景:“小朋友,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雨给我们送来了怎样的美丽景象呢?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吧!”然后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美丽的景色,引领学生感知,接着重现美丽景色并播放优美动听的配乐诵读:“……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绘声绘色的导语,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画面,舒缓流畅的音乐,满怀激情的诵读相互糅合,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如诗如画的春景图。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目视、口诵、耳闻、心维”对课文做出多元反应去感知春天的美丽景色,文中蕴含的美鲜活起来。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循文入情,感受课文中深邃的思想和炽热的情感,激起深究课文的欲望。恰如其分的气氛渲染,不仅能让学生间接感受生活,还能发展思维,提高朗读能力。
二、 启发想象,置身体会
汉语是最适宜朗读的语言,只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读,那么文章的音韵之妙、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自然能体味到。于不同的课文,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去读。只有让学生循文入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才能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目的,使学生与文中的情感共振。
展开想象。文章大都留有空白,在阅读时这些空白我们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却看不到它。为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对事物的描述,通过想象走进作品描绘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中,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如《乌鸦喝水》中“到处找水喝”一句,学生朗读时语气不易处理。我让学生放下书本,回忆自己平时早上急着上学找不到文具盒,做错作业找不到橡皮,站在家门口却怎么也打不开门等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想想当时的心情,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遇到此类事情的心情后再去朗读这句话,自然而然就能把乌鸦当时焦急的心情用语气表现出来了。
三、分配角色,表演朗读
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小蝌蚪在问鲤鱼和乌龟时很有礼貌,而且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断明白了自己的妈妈长的什么样。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故事情节。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用法”。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的放矢”地运用各种朗读方法,一定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