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发展
我从事小学教师工作已二十多年。我常常在想:一位教师教育教学的最大成功是什么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终于找到了答案----学生乐学、爱学、善学、会学,教师乐教、爱教、善教、会教,这就是教师最大的成功和快乐。
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发展(“愉悦和谐”是基础;“积极主动”是核心;“全面发展” 是目的)。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不仅学文化,而且会做人。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较高素质的、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还需要精湛的教艺,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从而得到全面地发展呢?
教师应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劳动,以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促进“愉悦和谐”课堂气氛的形成,创设“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条件,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愉悦和谐,促进“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现代教学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内化。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感情交流的教学,好似人只用一条腿走路,这样的教学要取得理想效果是很难想象的。
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气氛的好坏对“认知”与“情感”能否达到和谐统一,影响甚大。
在课堂上,往往看到两种不同的场面。有的课堂,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情绪热烈,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醉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其间虽有苦思瞑想,一筹莫展,而茅塞顿开后,脸上荡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学生充分体会着思维之趣,成功之乐。有的课堂,教师呆板的教法,乏味枯燥的讲解,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善于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应用这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为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创设条件。
例如,我讲带小括号计算时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见《小学数学教师》1994年第一期第19页)
我非常感谢《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的宋淑持老师对这节课的评价,她使我从一个新的高度重新俯视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将是我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披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有矛盾的困扰,有无言的沉默,有巧妙的比喻,有“人加狗”的幽默,有解决问题的欢呼和掌声……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这难道不是教学艺术带来的效果吗?
二、以开讲艺术,萌发学生求知欲望
求知欲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高低,学生获取知识的高低又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如果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求知欲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内动力。
为了萌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我十分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视它为“开讲艺术”。
激发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我从三字入手:“疑、趣、情。”
1.以疑激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
例如,我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们的面积呢?
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2.以趣激欲。
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定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我们应用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教数学的人首先应被数学的魅力深深打动,学数学的人才会被数学所吸引。
例如:在讲“比例尺”时,我首先提出了这样有趣的问题:“李叔叔看到地图,不用实地测量,就可以知道北京至深圳的实际距离;王师傅看到图纸就可以制造出符合要求的零件;是谁暗中帮助了他们?”教师板书课题:比例尺。尽管学生对比例尺还不理解,但是从刚才的谈话条件中,同学们已感受到“比例尺”神奇的力量。
有趣的设问,激起了求知欲望。
3.以情激欲。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利措施。
例如,学习相遇问题。为了扫清学生学习障碍,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这么的情境。同学们自愿结合,两人一组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这四个词的意义。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积极主动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
三、以语言艺术,激励学生探索新知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
教师的语言科学、深刻、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