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教育 感化生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在每个学科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是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侵润实现的。
现将道德与法治的德育学科的渗透工作总结如下:
一、情义的引导,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渗透的前提。
学科教育必须是有趣的,有趣的教学和枯燥的学习相结合,才能将知识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骨子里,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条件反射的一种本能。用真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感化学生,滋润学生,让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文化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让学生感知到的是鲜活的知识传递,是有血有肉的情感传承,是在情义的潜沉与内敛中完成的人格升华。
二、制度的完善,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渗透的保证。
制度不仅有约束、强制的作用,更有引领、调控的作用。充分发挥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工作走上正轨的必经之路。在班级授课过程中,更要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不论是教学系统的制度性,还是学生课堂纪律的制度性,亦或是师生关系中的制度性,都是我们应该注意和完善的地方。教学系统的严谨认真、课堂纪律的严明规范、师生关系的友爱尊重都是我们学科渗透中的重中之重。
三、课堂的强化,是实施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渗透的中心。
一堂好课或者一位好老师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由文字、数字、单词等等僵硬堆积出来的知识体系,而是有生命、有情感、有态度、有思考的学习过程,而培养这样的学习过程恰恰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渗透最为重视的环节。让知识重新活出生命,让情感重新焕发光芒,让学生重新具备探究能力,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完美的进入学习状态。
四、开放的理解,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渗透的情感基础。
作为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全部的理解和耐心,对知识的求索不在于答案的认知,而在于不断激发讨论、激发感知,无论是在教材取材、班级构建、情感连接上,都有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观点的空间和留白。当孩子从教学中得到的情感理解足够丰沛的时候,学生自然能用学来的知识检视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总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渗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要真正在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渗透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才能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让学生得到人文的升华,感知教学的魅力,感受生命的鲜活,才能融汇凝聚成做人处世的伦理坐标,帮助学生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成为“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