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校园稳定。本文就流动儿童的心理形成阐述两方面的原因,即态度与关注,并针对当地学生的心理采取的一些相应的措施,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其形成阳光的心态。
关键词: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的心理 措施
目 录:一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p1-p2
二 影响学生心理状况的因素p2-p6
三 具体采取的措施p6-p9
四 参考文献p9-p10
一 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
流动人口是一个弱势群体,家长大多数都是体力 劳动者,家庭环境不好,贫穷。相对来说,流动儿童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通常住在简陋的环境里,面临的是家长工作不稳定、家庭收入不均衡。再加上当地群众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心理,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不断的迁徙,导致频繁的转学,对于小孩来说,从行为方式到内心调适都要经历一个起落的过程。应该说 ,多数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心理状况是良好的。然而,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 、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他们心理发展水平不一致 ,再加上他们随着父母不停地变换学习、生活环境,其心理发展常呈现出消极自卑、缺乏自信、孤独 自闭、焦虑恐惧、叛逆反抗等特点,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二 影响学生心理状况的因素
(一)态度是影响流动儿童心态形成的关键
学生的态度很重要,主要有流动儿童自己的态度和本地学生的态度两方面:首先,流动儿童要正确看待自己。大多数的流动儿童因为父母工作单位的不断变换,孩子的学习也处于动荡的状态,每次父母换单位,孩子就得跟着打游击,刚到一个地方入学本身就是个大问题,打工的所在学校因为师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等原因,并不能接收所有的流动儿童,这样孩子在入学一开始就会有种错觉,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学校不想要自己,导致心理落差,从而形成自卑的心理。我从调查中看到,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不存在自卑的心理,因为他们年纪小,没有很大的地域观念,认为上学就是上学,在哪儿上都一样,心态比较阳光;而高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刚转学过来的学生对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以及陌生的老师都存在的一定的警惕性,处于青春期的这些孩子更容易封闭自己,觉得要提防着别人,怕受伤害,往往会形成比较封闭的心理,对学校排斥,故步自封,没能很好的适应。存在相对孤僻感、与人交往合作能力较差。其次,本地学生的态度也很重要,因为流动儿童大多数是从贫困地区来到较发达地区,刚开始的适应期中很容易受到排挤,内向的孩子在心理上首先就自己给自己打上了害羞自闭的烙印。当他们在和本地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察觉有一点点被歧视或不同等对待时就会像刺猬一样竖起全身的刺来保护自己,有的甚至为了保护自己而产生躲避的心态,认为只要不跟人交流就不会受到伤害,变得叛逆反抗,具有攻击力或自闭,内向不跟人交流。因此,教育本地儿童与外来儿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让流动儿童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流动儿童会更快的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并养成较健康的心理状态。
同样家长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有什么样的观念孩子就会被潜移默化,无形中养成性格。在我们学校,大多数外来学生都是多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还有一些家长轻视子女教育,父母忙于生计而忽略对小孩的教育,认为孩子只要能认几个字、写个信、记个帐就行 ;根本不会去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自卑、怯懦的心理,更不利于孩子健康心态的形成。
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加上工作量大,就不能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脾气暴躁,情绪不稳,打骂子女便会经常发生。孩子在这中环境下生活会导致情绪紧张,恐惧,因此无法养成健康的心态。
缺乏相对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导致的自我身份认同出现困惑与危机。
本地家长对于农民工的歧视性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孩子直接受到家长的熏陶,在家长无意识的渲染下,也会给流动儿童的心理留下阴影,让他们的自卑心理更加严重,跟人交流的能力降低,无法形成健康的心态
老师是学生的指路人,在孩子的眼中,老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老师给予了鼓励学生就会好学,把学校视为乐园。如果老师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学生,则这些学生就会自我封闭,自暴自弃,对学校失去信心,进而离开学校,做一个社会的寄生虫,危害社会。
随着流动儿童的入学,老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工作的压力,加上这些生源流动性大,基础不扎实,成绩差,学习习惯更是让人头痛,有部分老师会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也就很自然的放松对他们的教育。
在课堂上,老师往往会关注本地学生多一些,放松了对流动儿童的关注。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没有耐心和爱心,让孩子没有了关注,没有了学习的欲望,久而久之,本来就是学困生的那些孩子更是对学习提不起半点兴趣;课后,老师也不会因为这些流动儿童需要更多的关心跟爱护而对他们进行特殊照顾,没有从他们的变化中看到差异。没有及时的帮补孩子,使得这些流动儿童内心充满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感、对立感,感觉被歧视,没有归属感。这就需要教师要科学地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并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使学生通过课堂中的学习获得一定的心理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是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学校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履行一定的义务 ,学校和教师不应对学生实施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即使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
(二) 关注是流动儿童阳光心态形成的基础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有关部门统筹协调以支付的教育成本,以公立教育保障弱者的受教育权,逐步实现公立教育全民化。另外,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治制 度等社会制度安排上都应实行对弱势群体的 “优先扶持”, 充分地尊重他们利益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逐渐消除歧视、消除社会排斥和文化排斥,引导和促进他们与主流社会文化的融合,真正实现城乡在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等方面和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美好幸福的和谐社会。
学校是流动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当地学校应该对这些流动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让学生能在所在地公办学校就学,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有利于流动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如果连学校都没办法接受这些学生的话,没给他们足够的关注,只会让流动儿童更加自卑和恐惧,对社会不抱有美好的幻想,失去了童年该有的天真和单纯,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我校的流动儿童占全校的79.08℅,给他们营造一个让心灵感到温暖的环境,构建心理上的好环境是我校一直追求的目标,学校时刻关注这些流动儿童,不仅能给学生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自己最重要的,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打下基础,而且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关注流动儿童具体体现在:首先,建立流动儿童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其次,为流动儿童开设专门的课程,比如邀请驻村的大学生村官给学生上课,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了解学校,了解所在的环境;最后,开设讲座,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咨询 ,引导,转化流动儿童在学习,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行为,增强他们的保健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