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关于细读文本的经验总结交流
发布时间:2021-06-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沈淑鸿

细读课题徜徉在语言之途,徜徉,chánɡ yánɡ,在汉语字典中解释为自由自在地行走,顾名思义徜徉在语言之途,便是走入文字中,用心去聆听它们所发出的每一个声音。听王老师的讲座,细读讲座中的每一句话,长长的三个小时,没有觉得疲惫,在细细品味中,觉得幸福。

首先,文本细读要走进语言。王老师在讲座中谈到当前语文存在的一种非语文化的现象,我们的教学把语言人文化了。语文课缺失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语文老师的缺失了语文意识,让我们的课堂成了“少慢差费”的表演课,这是令人堪忧的。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如果教师在课前没有对文本语言进行研究,教师凭什么去对话?教师去对话什么?以前我们也重视教材分析,重视解读文本,也深知文本解读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但往往很难走出解读的困境。我们在解读时注意的往往是文章所写的思想或情感本身引人入胜,在确立了文章的中心之后,研究文章的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接着就是抓几个重点句和重点词语,仅此而已,这是一种宏观的阅读,这样的阅读如作为消遣尚且可以,但却不能切实提高自己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文本细读”正是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重要路径和平台。细微之处见功夫!“高明的作家善于用词句激发读者多样的联想,高明的读者善于用自己的联想补充,丰富文本的意蕴。”高明的教师应善于细读捕捉这些“敏感”的词汇,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取一汪鲜活的清泉。我不是高明的教师,但我可以利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直面语言去细读文本,让语文课扎根语言,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入手,去设计教学,哪怕是一词一字一标点,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其次,文本细读要全身心的投入。在听讲座的时候,留意到王老师一个细节,当读到《一夜的工作》的文本和相关资料的时候王老师依然显得非常的激动,为什么用依然,因为在讲座之前,王老师的《一夜的工作》一定在各地上过几遍了,一定无数遍地感动过、震撼过。可是读着这些文字还是激动万分,我想这应该就是王遥所说的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其实,每个人都有过这样一种幸福时刻:一盏灯,一杯茶,一本书,时间就在这一刻凝固了,消失了,此刻你已经完全地浸在文字当中了,存在的只是你和书,你和自己。文本细读本无法,靠的就是教师对于语言的热情,当你全身心的投入时,才能触摸到文字的温度,我想这应该是细读的前提。上学期我和学校一位老师一起备《普罗米修斯》一课,当时就抓住了普罗米修斯所忍受的“痛”这个点入手,让学生充分感知那份痛后,再去想为什么他要承受那份痛,从而在一个情感的冲突中,在学生脑海里树立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我们一遍遍备课,一遍遍解读,读到后来仿佛自己也很痛苦,这是从来没感受过的,我想可能是我们进入了那个情境,体验到了活在文本中的感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