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安说:“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细读。”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矛盾说:“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于永正说:“我的窍门就是读啊思啊,思啊读啊,一遍又一遍,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豁然贯通,有了新的发现!”
今天,我又有幸倾听了王老师《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的讲座,“文本细读”的概念和作用逐渐清晰起来。“文本细读”就是引发对语言的敏感,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细读”就是打开自己的生命,,对文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保持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将文本里里外外爬梳个透,殚精竭虑,敲骨吸髓,读出课文背后的深意,用自己的言语经验、言语感悟、言语智慧乃至言语人格去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
讲座中王老师以具体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文本细读的魅力在于突破窠臼,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激活文本的生命,去点燃文本的灵性。是的,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它折射的是作者的文心和智慧。一节优秀的语文课,我以为要让走出课堂的学生会说两个字:“啊”和“哦”。“啊”指的是情感的共鸣与呼应。但要防止“用情”的一个极端:“滥情”——不管学生是否真的共鸣,在朗读或表达中要一定做出一种姿态:好感动啊!好伟大啊!“哦”是指课堂上能带领学生带着问题经历思维的冲浪,从而发出感叹:“哦,原来是这样!”只有在积极的思维中,学生才能有所“悟”,从左看,是思考着的我,即理解;从右看,是“我”的思考,即发现。
听着听着,我不由地联想到一些教学的精彩片段:《女娲补天》“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这是女娲找五彩石时碰到的种种困难。学生能从“零零星星”“忙了几天几夜”等词语理解石头的少,时间的长。但是如何来深入感悟女娲寻石的艰难、伟力的神奇和奉献的精神呢?得引导孩子们进行情境还原: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女娲找石头的情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