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充分调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主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怎样才能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学? 主要方法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 阅读学习 阅读习惯
一、数学阅读学习方法与教师指导
1. 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学习方法”核心是方法。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量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而且,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由于经验的限制,他们还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数学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老师给予科学的、合理的指导。
依据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可着重运用提纲挈领法、咬文嚼字法、融会贯通法几种方法进行训练。
2.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自主学习,是阅读学习方法的本质。一般情况来说,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只有当学生真正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阅读时,阅读学习方法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 1) 自觉阅读的习惯
自觉阅读,是主体从无意识投入逐渐转变为有意识投入的过程,它既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又能跃动起深层次的理性思维。
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的心理趋势,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力的飞跃。
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自觉阅读习惯应从课前预习阅读和课后温习阅读入手。
( 2) 阅读思考的习惯
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顺序或步骤去感知信息。更重要的是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理解其表达的内涵,通过充分的分析与思考,去获得理性的概念或结论。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只读不思,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其义”也很难“自见”。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离开积极的思维,根本无法掌握数学知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 3) 读练相结合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基础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需要操作、练习。在阅读学习中,最好做到读做结合、读练结合,也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学习环节
阅读学习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阅读学习方法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习内容与场合。
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学习目标、任务、内容的不同,学习方法也应该有所变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学习内容的不同,适时提出阅读要求,力求使阅读学习方法发挥更佳的效果。
总体来说,可在以下一些教学环节中进行阅读学习。
1. 为引新而读
小学生学习新知识,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且也需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常常能激发起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从而产生新知学习的“自我需要”。如求“平均数”,学习时要求学生先通过阅读,自己解决教材中的准备题: 三个笔筒里装着铅笔,怎样移动才能使每个笔筒里铅笔支数同样多?学生被题中的问题所吸引,纷纷动手画图或实际操作,很快大部分同学找到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这一阅读操作环节更为巧妙的作用在于,不少学生阅读准备题同
时,也悄悄地阅读了例题的解题过程。此时,认知矛盾产生了: 当笔筒个数超过了 3 个甚至更多时,“移多补少”还方便吗? 例题中的求平均数方法与“移多补少”有什么联系? 这时教学例题,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因为新知的学习已成了其自身的需要。
2. 为探路而读
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引导阅读教材,常常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如“圆锥的体积”,在认识了圆锥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教师提出求圆锥体积的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快认识到应该设法把圆锥转化为熟悉的形体,从而得到求积方法,甚至也能意识到这个“熟悉的形体”应该是圆柱体。
但怎样才能把圆锥体转化为圆柱体呢? 学生一筹莫展。此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阅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读了课本上介绍的实验后,顿时恍然大悟。不待老师要求,纷纷拿起课前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愉悦溢于言表。
3. 为释疑而读
主要是指在听课、讨论、解题中出现怀疑或困惑时,而进行阅读。由于这样的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自发进行的,需要一种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来支撑,因此教师要注意保持儿童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
4. 为悟法而读
是指在新知学习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而进行阅读。指导此类阅读,要求教师具有自觉渗透的意识,同时还要善于从平常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对学生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适合阅读学习的内容和环节还有很多,上述几点只不过是基于经验的一些肤浅的归纳。如何进一步发挥阅读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构建一个既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又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教学模式,还有特于我们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