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现今比较流行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后不难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着“动”这个字,“律动”似乎穿插在这几个体系的每个角落,其实这也是“激趣”的一种方式。律动可以将音的高低、走向、速度、节奏、音量、音质、音色以及音乐的情绪、风格、乐句、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用身体“演奏”出来,能有效的为我的教学助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学生注意力阀门的钥匙,所以每节音乐课,我都会让孩子跟着音乐边走边做律动进教室,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依次走进教室,简单的律动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老师的带领下,神情专注,动作优美,音乐学习也变得更为高效。
例如在歌曲《两只小象》的学习中,我先请学生们在音乐的伴奏下自己用动作来表现小象,有的学生用手模仿大象甩鼻子的样子,也有的学生模仿大象打招呼或喝水的样子,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地高。然后我继续提问:“你们会唱哪些关于小象的歌曲?想学关于小象的歌曲吗?”听了这话,几乎每位孩子都激动不已,跃跃欲试,自然后面学歌的过程也就无比顺畅,同时也很容易就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课后,听到学生边走边唱,甚至边唱边模仿大象甩鼻子,我觉得至少他们是记住了这节音乐课。在传统的音乐课上,老师们往往给学生呈现的是一节枯燥的歌唱课或乏味的欣赏课,孩子们过不了多久就会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如果能在学唱或欣赏前加入一些律动激发他们的兴趣,或许他们会更有耐心地学唱或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