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不少父母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每到寒暑假,一些家长会把孩子送到偏远地区,体验与平时不一样的生活,希望他们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直面挑战、磨炼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从媒体的报道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虎妈”“鹰爸”带着学龄前儿童暴走,或者迫使孩子在冰天雪地里脱掉外衣进行锻炼。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受些磨砺本没错,但是,让孩子集中接受直奔主题式的“吃苦教育”是否正确呢?
的确,现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不够高,但是,“吃苦教育”也要把握好“度”。“吃苦教育”不是人为设置障碍,更不是将孩子的意愿弃之不顾,任意施“虐”,而是在遇到问题时不主动搬开阻挡在孩子面前的“绊脚石”,让孩子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磨砺意志,提升抗挫折能力。
现在一些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孩子过度保护,却又希望通过给孩子报名参加“吃苦夏令营”等活动,给孩子补上“挫折教育”课,这么做其实没必要。生活即教育,家长不妨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在孩子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与同学产生矛盾等挫折时,家长适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帮助其克服困难,提升其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从容应对各类棘手的事件。
如果家庭居住环境优越,家长不必为了训练孩子的吃苦能力而刻意降低生活水准。而当孩子在野外参与活动时,父母应鼓励孩子适应较为艰苦的环境,而不是要求外界适应自己的习惯和需求。父母应通过引导让孩子意识到,在不同的环境下,物质条件存在差异,自己能做的就是努力改变、适应,而不是无休止地抱怨。在生活中吃点苦很正常,一个人只有具备不怕苦的精神,才能更好地接受未来的各种挑战。
教育,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父母对待挫折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所以,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不如意时,父母应先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做到沉着应对。只有这样,孩子在遇到挫折与挑战时才会变得更坚强、更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