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循循善诱,方能“点石成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呼决定了她的每一句话将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脚印。”可见,教师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在课堂上,教师的每一句课堂评价语言,对孩子的成长就更显得举足轻重了。
新课程理念之下的课堂评价语言的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但我认为其核心应当是鼓励与启发,脱离这两个要素的课堂评价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能真正为教学所服务的。教师在课堂上正确使用课堂评价语言对学生更好走进文本、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及所有所悟是大有裨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在一起,那么适时恰当的课堂评价语言将发挥着纽带的作用。
在新课改这样的大环境下,课堂评价的方式也呈多样化。对比名师课堂和普通教师课堂,我们都会觉得听名师上课,犹如沐浴在春风中一般,令人心旷神怡;相反,我们平常的课堂却缺少这种味儿,究其原因,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及教师本身文化底蕴等方面,还有容易让老师忽视的一点,那就是课堂评价语言的恰当运用与否。激励性、恰当的评价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思维,最终营造出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课堂评价语言力求规范,不可随意
1.何为课堂评价语言。
课堂评价语言,是指教师对学生瞬时、即兴、即时、即地的一种评价。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应只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学生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提高学习的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2.优秀的课堂评价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1)准确得体。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准确而又得体,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做出不同的评价,而不要统一而模糊的模式:不错!还有比他读得更好的吗?……优秀的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就好了。”“老师和同学多希望你读慢点!”“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佩服你念得好!”“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你比老师念得还棒!”……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让学生一步步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表情,态度大方,语言流畅,从而使学生的回答或朗读一次比一次好。
(2)生动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学生就如沐春风、沐春雨,欣喜不已,课堂内总是充满勃勃生机。“读得真好听,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读课文应大大方方的呀!”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这生动丰富的评价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3)独特创新。
教师的口语表达形式多种多样,若将有声语和体态语有机结合,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和突发情况,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效果则更佳。如,课堂上,老师一会儿翘起大拇指,一会儿鼓掌,一会儿与学生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定会倍受鼓舞。评价语言不应拘于一种形式,教师应全身心投入,适时地、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一次次惊喜中,学生也会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丰富自己的语言,努力提高口语素养,就能为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3.课堂评价语言应朝有效性方向努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评价应以鼓励、表扬、启发等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启发性的评价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美国教育家卡耐基也指出:“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便是鼓励和赞美。”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的老师,在课文的学习中适时地、有针对性地使用的一些课堂评价用语,对于老师生动有序地上好一堂语文课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有些老师的评价语言,通常会出现有效性和无效性两种。
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你真棒,你真了不得”之类的评价语言都是无效性的评价语言,老师说孩子棒,然而学生棒在何处?学生自己都是云里雾里,但如果像“很好,你这次抓住重点了,说明你捕捉信息和概括能力提高了。”“你的理解老师比较感兴趣,能再说得详细一点吗?”“你的观点果然很独到,让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等都属于比较有效的评价语言,因为它既可以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给予一定的鼓励及指正而不伤其自尊,又可以在学生回答正确之后让他觉得还可以发言得更好一点,这样一来,学生既得到表扬又明确自己棒在哪里。
我们语文老师必须真正理解课堂评价语言的内涵是什么?课堂评价语言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只有在弄清楚这两点之后,才能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为自己教学所用,才能为自己的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二、课堂评价语言原则
1.教学理念与课堂评价语言需同步更新。
当前的教师队伍中,不排除还有一部分老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如有的教师仍然是围着教参在教书;有的教师还在逐段分析、讲解、做笔记;有的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极其匮乏,甚至出现辱骂、讽刺等现象,这与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不无关系。而课堂评价语言的正确运用则是与教育理念相辅相成的,没有新的教育理念的老师,其课堂评价语言必定是生涩的,蹩脚的。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与课堂评价语言同步更新。
2.课堂评价语言应遵循鼓励与启发为原则。
如今,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三维目标正日益落实到实处,这与教师上课时,对课堂评价语言有了进一步认识不无关系。记得小时候读书时,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的评价要么是“回答基本正确,请坐。”要么就是“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更有甚者会说出一句“你真笨!”,基本上没有鼓励或者很少有鼓励,启发性的评价语言基本没有。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随着学生日益广泛的课外积累,更随着学生的求知欲渐强,教师的评价语言必须走鼓励与启发之路。
三、课堂评价语言应情真意切
1.课堂评价语言需情真意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激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也就是要求教师关注课堂上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描述并不隐藏学生的错误与缺点,肯定该肯定的,尊敬学生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引导该引导的,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价值引导,这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尊敬。换言之,只有教师的评价语言是情真意切的,才会让学生真正信服。
2.带着爱意上课。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课堂上,老师带着暖暖的爱意进行教学,效果绝对比板着脸凶巴巴上课的效果要好许多倍。同样的,在教师的评价语言中,也应充满关爱,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只有情真意切的课堂评价语言,才能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即使在课堂上,有学生说错了或回答错了,都不应该严厉批评,允许学生说错。换句话说,如果要求学生的回答都是正确的,那么就没必要让老师教或者课堂上都不需要提问了。
如,通常我在进行新课第一课时教学中,教读生字词时,常常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有的同学往往因为紧张等原因会读错,我一般会说:“读错没有关系,老师有时也会读错,别紧张,再读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读准确的,来,再试试。”“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因为你能正确地读出来了,祝贺你。”我相信,同学们听了这样的评价,心里肯定很高兴,不仅因为没有读错而受到老师的批评责骂,反而在老师的鼓励下读正确,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其实,这种情真意切的课堂评价语言会激发学生挑战困难的信心,因为学生没有怕回答错而受老师批评的思想负担,往往课堂上的智慧火花是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产生的。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引导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奋然前行。”我们牢记这句话,优化评价语言,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四、唯有循循善诱,方能“点石成金”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是光靠语文老师上出来的,也不是单凭学生自己学出来的,而是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最终在学生的思索与探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听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窦桂梅等名师的课堂,仿佛自己沐浴在春风中,是那样的心旷神怡而又实实在在。记得于永正老师执教人教五年级《杨氏之子》一文时,那种充满启发与鼓励的评价语言,将班上的所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起来(注:《杨氏之子》是小学生第一次学习古文),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
课堂教学,往往欲速则不达。现代课堂的教学,学生的合作探究必不可少,教师充满鼓励与启发的评价语言必不可少,唯有如此,才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才能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然而,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的老师则往往急于求成,抛出一个问题之后,第一个同学没有回答出来,便接着再找一个同学回答,第二位同学没有回答出来,教师自己便替学生说了出来,因为老师的评价语缺少了启发。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天赋便被抹杀贻尽,或许学生不愿再思考,或许学生习惯了等待老师说答案。
总之,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应当以鼓励与启发为主,教师在备课之时,应该充分预设各种鼓励与启发式的评价语言。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践行这种评价理念。相信教师的评价语言只要是带有鼓励与启发性的,在课堂上对学生循循善诱,最终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点石成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