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我们可以向大师学习什么(牟琳)
发布时间:2020-10-1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琳

我们可以向大师学习什么
岳南的《南渡北归》是专门写大师的,确切地说是专门写那段历史中的大师们。

厚厚的三本书,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讲述了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傅斯年等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大部分大师级人物的群体命运。作品以丰富详实的资料,在不偏不倚中呈现了大师们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其中诸多关于精神与情操的探查,容易引发我们对大师精神内核的思考,并有可能开始这样一个追问: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向大师们学习什么?我想,如果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其给我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莫过于大师们身上自然流淌出来的精神印痕——为学问而学问。这主要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为求知而读书。作为学术“大鳄”的傅斯年,尽管游学欧洲七年,却没有弄到一顶硕士或博士帽子;陈寅恪放洋十几载,于哈佛、等美国和欧洲名校转过一遍,竟然也没有讨得相应的超高学历。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学习不认真,也不是因为考试考不过,而是因为她们完全是为求知而读书,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说明和印证。虽无硕大的文凭,他们却凭出众的学识与高尚的风骨,受到了学术界普遍的钦佩与尊重。

二是为真理而守己。梁启超为了宣传新思想,让先进文化改变中国的封闭与落后,在安排自己子女治学方向时,专拣当时的冷门专业——中国没有搞建筑的,便让梁思成去美国读建筑学;冷僻的考古学无人去做,便让梁思永去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至于他本人,为了推动“西医进中国”,即使白白被西医主刀大夫误割了一个“腰子”,他仍坚持西医是有效果的,是先进的,并不让徐志摩等人公开声讨西医技术。可以说,为了推进西医在中国的普及,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当然,梁启超只是众多大师的一个代表,在他们的身上,类似为学问、为真理而不惜私利、不图回报的做法,几近人生的常态。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做到“为学问而学问”的最佳实践便是“为教学而教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