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读中交流指导课(王红娟)
发布时间:2020-10-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红娟

读中交流指导课

读中交流指导课,即主要针对整本书或某一系列的书,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自主阅读后进行有效课堂交流指导的课。在读中交流指导课上,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说感想、谈体会、提困惑、解疑难、析内容、评人物、议写法,让学生分享读书收获,参与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持续阅读,提升学生阅读品质。

1.课堂结构

回顾书本,畅谈收获提出困惑,质疑问难精选话题,深入指导总结收获,激励再读

2.具体操作说明

1)回顾书本,畅谈收获

在教师导入主题之后,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作品内容,进行必要的概述。可以让学生谈谈弄清作品主要讲了什么,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大致把握作者叙述的脉络;也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对于作品主要人物的认识,引导学生理清人物身份以及彼此间的关系,了解人物的大体经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提出困惑,质疑问难

课堂要重视对学生自主感悟的回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无论是字词或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还是写作各方面的问题都可提出来。问题提出了,学生之间能帮助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答,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重点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整个阅读过程中可概括为:自读——质疑问难——教师点拨——存疑再读——解释疑难。

这个环节,教师要作充分准备,既要研读文本,对文本中的问题作深入理解,又要熟悉学生,充分估计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作好指导的准备工作,以期在互动中刷新学生读书的深度。

3) 精选话题,深入指导

继学生充分交流阅读收获、质疑问难后,教师需要精选话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作品形式到内容,从思想内涵到表达方式进行评论,解读作品的深刻意蕴。

一本书里隐藏着很多主题,它们都可以作为讨论的话题。首先,我们应该考虑话题从哪里来更合理。由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话题,不一定符合学生的意愿。我们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伙伴同读”,并征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梳理出比较有价值的话题,因为这些话题来源于学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了解学生情感的聚焦点、疑难的纠结点,最能调动他们的讨论兴趣,最易形成错综交互的言语信息场。

其次,提出的话题应力求少而精。如果教师疲于提问,学生则被动应付,面面俱到,往往一面不到,高耗低效。所以,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主话题,它从实质上统领和包蕴学生在课前所提出的有价值的话题,具有较大的语意容量,能够有效诱发学生的多元思考。

第三,提出的话题要能引导学生呈现思维历程。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感悟,让倾听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体验分享的乐趣,逐步养成追根究源的阅读习惯。

一部优秀作品,总有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会成为一组组生动的画面定格留在读者脑中。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追述阅读过程中令自己或难忘或心动的细节,如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再现、咀嚼,感悟其中的深意。

作品由形式和内容所构成。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着精彩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更因其高超的表现形式(包括结构、语言、艺术手法等)而流芳。因此,品味语言也是阅读交流指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品得语言的精妙,习得表达技巧,方能更好地实现迁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身在阅读中所积累到的最具表达效果或最能彰显作品语言风格的精彩语段,在精读品悟的过程中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诀窍,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四、总结收获,激励再读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交流、引领,学生才和经典作品真正相遇,他们话题的认同与碰撞、互动与融通得到最大效应的同化。通过读中的交流指导,会激励学生再次走进书本,学生的视角就会被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

课堂的最后,我们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多种形式的读书笔记,为后面的成果展示课做准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