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与学校加强配合已经成为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民工子弟教育问题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难点之一。本文就民工子弟所在学校的家校合作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
中国论文网 /2/view-6401599.htm
【关键词】家校合作 农民工 策略
近年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逐渐增多,伴随而来的是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我校大多数学生是农民工子女。我校的家校合作状况也成为许多学者和教育部门关注的热点。
一、城市民工子弟学校家校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存在误区
从相关调查看,部分家长和教师都对家校合作的内涵缺乏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实际上并未真正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从家庭方面来看绝大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并没有认识到参与学校教育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往往认为孩子上学了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再加上民工工作的不稳定性和工种的特殊性也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并不热衷于家校合作活动;从学校方面来看,一些学校和教师认为,家长的文化素养不高,并不懂得教育工作,真正让他们参与学校教育,反而会给学校的正常工作带来干扰。
2.家校合作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学校没有把家校合作活动真正纳入到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计划之中,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家长参与不够积极。学校缺乏针对民工家长特点的家校合作活动。
3.家校合作缺乏双向交流,合作途径单一
家校合作是双向的交流活动,相互了解与相互配合是合作的前提与基础。但教师对民工家长配合教育的能力不信任,家长又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在活动中始终以教师或学校为中心,占据主导地位,从而造成单向灌输的局面。与其他学校相比,民工子弟学校的家校合作方式比较单一,家长会与家庭联系本是主要合作方式。
4.家校合作的频率低,层次低
调查发现,民工家长普遍不愿主动与教师联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由于家长和教师沟通力度不够;从有关调查结果看,每学期家校合作的次数并不多,且活动多是浅层的。多数家长极少向学校传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学校也很少向家长征集意见和建议,一般都是学校向家长发放“告家长书”。
(二)归因分析
1.认知层面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对民工家长认识的不足是影响家校合作的重要因素。民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不少学校和教师觉得无法与家长交流,即使交流,更多的是命令式的和布置任务式的。其次,家长普遍存在着家庭与学校“责任分离”的思想,家长也不愿意与教师联系,而孩子只要在学校里,便由教师承担一切责任。
2.经济层面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家校活动也同样会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
学校在家校合作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许多深度的合作项目将无法实施,家校合作也只能停留在初步阶段上了。
3.管理层面
健全的法规对家校合作的开展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虽然我国法律法规对于家校合作也有一些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做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赋予家庭、学校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这些法律都没有明确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合法权益,没有规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法定地位。除了没有法律保障之外,缺乏专门的家校合作管理监督机构也是导致家校合作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民工子弟学校家校合作对策研究
(一)加深认识 转变观念
首先,相关教育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民工子弟学校的家校合作工作。学校和老师一定要认识到民工子弟学校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民工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化大力气研究这一工作的特殊性,找出民工子弟学校家校合作的规律和特点。要改变教师不愿和不主动开展家校合作工作而在教育工作中唱独角戏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家长要把参与学校教育看作是一种权力和义务。民工家长更是应该树立教育子女的信心,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的活动中,在活动中学习教育技能,积累教育经验。
(二)加强培训 创造条件
教育部门应该对民工子弟学校在职的全部教师提供有关家校合作方面的培训。让教师去研究家校合作关系中重要伙伴民工家长,更加了解民工学校家校合作理念,提高与民工家长沟通交流的技巧,掌握与民工家长合作的策略。同时,在明确家校合作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家校合作开展计划,从学校的整体计划具体到每个班级的详细方案。尤其是面对民工家长时,更加要求教师能够有专业的技能引导这些家长参与到家校活动中。与此同时,开办民工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指导,改变他们对家校合作的不正确看法,帮助他们编写家教指导手册,对家长教育孩子作简单的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时督促他们提高自我的文化素养。
(三)拓宽渠道 丰富内容
1.改“家访”为“聚会”
很多民工家庭是住在一块区域的,针对这部分家庭,教师一次可以了解多个家庭,家访的地点也不用局限于住房内,可以统一约定于附近的一块区域,多个家庭共同参与,使得传统的“家访”变成了家庭与教师的小型“聚会”。这样也便于帮助这些家庭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共同促进一部分学生的发展。
2.变“家长会”为“交流会”
家长会可以为家长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家长向孩子们讲述自己切实的经历以及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例如有些民工家长是从事新鲜蔬菜的贩卖工作,那么这些家长就可以和孩子们交流诸如如何保证蔬菜的新鲜,不同季节有哪些时令蔬菜等有关瓜果蔬菜方面的知识;再比如,从事建筑工作的家长可以向孩子们介绍楼房是如何被建造出来的。多给民工家长提供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增进学生、教师与家长三方之间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在活动进行时,可能民工家长的语言表达方面会有不足,教师更多的是要鼓励和尊重他们。
3.换“作业记录本”为“家校动态录”
许多学校都让学生备有“家庭联系本”,但家庭联系本主要的用途只是供学生记录作业,并非是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桥梁”,称为“作业记录本”应该更符合实际。其实,家庭联系本的作用很大,因为它每天都要往返于家庭与学校班级之间,倘若将其充分利用起来,将会是最有力的工具。因此,不妨将家庭联系本升级至“家校动态录”,让学生、家长和教师每天都写一些话,内容可以涉及多方面的,比如班级新闻,个人进步,家庭趣事,阅读感受・・・・・・既可以向家长随时通报班级动态,让教师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书写,增进三方的情感交流。民工家长更是可以将自己的疑惑写在上面,教师尽可能为其解答。
4.从“手机短信”到“信息平台”
现实生活中,家庭与学校的现场交流会受多种因素的限制,特别是民工们的特殊工作条件。而将家校合作的方式与途径扩展到网络上,无疑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学校可以开发协作互动与交流性高的校园网站平台,为家长交流开设专门的板块,让家长在网站上与老师甚至是孩子们交流,网站的信息量很丰富,便于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而家长的回馈信息不但能加强家庭与学校之前的联系,也能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提高。在运用网络信息上,考虑到一些民工家长的文化水平,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指导培训,然后由学生与家长互动,掌握这种方法。然后再让家长和学校老师互动,达到家校合作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静.优化家校联系的几点做法[J].教师论坛,2005,(2).
[2]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麻智辉,薛智韵.农民工问题研究综述[J].科技广场,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