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魂
武进区城东小学六(3) 周佳怡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这句话是我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共和国的脊梁——竺可桢先生说的。
为了纪念竺先生可桢对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弘扬科学大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高尚品质,浙江大学集结本校学生戏剧社团精锐力量,携手校内外专家,历时逾一年,打造了大型原创话剧《求是魂》。全剧以反映竺可桢追求真理、培养英才、守护文明、爱国奉献的辉煌一生为主线,按照“抉择北极阁、清明、烽火迁徙、艰难崛起、求是之魂”四幕顺序娓娓道来,再现了大师一生中的重要片段。
在抗日战争期间,浙大的命运十分危险,快要灭亡。可是竺可桢先生不畏艰难和危险,带领浙大师生西迁。可以说,如果没有竺可桢,就没有今日如此辉煌的浙江大学。虽然抗战时期的艰苦给他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迫害,可是也阻止不了他爱国为民、奉献科学的热枕和赤子之心;即便是文革时期精神上的迫害,也无法阻挡竺可桢先生实事求是的脚步。在文革期间竺可桢先生与爱徒宋林15年后再一次重逢的戏中,竺可桢要为宋林寄去那本为他平反作证的日记,以及自己的著作全文时,他坚定的说:“你以后一定用得上的,总有一天国家会需要,你老百姓会需要你,科学还会……”竺可桢先生以求是为信仰,以求是为准则,以求是……求是,是竺可桢的精神追求,更是他的灵魂之本。
观看完话剧《求是魂》,感动之余,我不禁有这样的反思: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大师的求是之魂,成为新一代共和国的脊梁呢?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何为“求是”,剧中竺可桢先生的一段话就是很好的诠释,他说:“和辽阔的大地相比,人是渺小的;和永恒的山川相比,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我就是想用我有限的生命,追求无穷的真理,探索无限的自然。我不是预言家,我是实践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要用实践求真理。如果用八个字概括朱可桢先生在为人方面的求是品质,那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如今竺可桢先生虽已逝世,但他的精神长存。我们当代青年不仅要继承先生在学术上的衣钵,更要传承先生在行事为人方面的品质。希望当代每一个青年,都能拥有一个“求是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