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让信息技术与美文美育相濡以沫
发布时间:2020-04-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晓笺

近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多媒体教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每个教师的课堂上。作为语文教师,我有幸见证了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那份独特厚爱:让语文课堂的容量成倍增加,让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呈现,让学生万分喜爱……更有甚至,老师还可以在周末或假期与班级孩子保持正常的教学联系,发送作业或练习,在线考察孩子的学习情况。所有教学上的便捷都会替老师们想到,真的成了我们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得力帮手。

可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现象:面对丰富详实的教学内容,学生们仅仅是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但结束之后,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内容却是少之又少。好多时候,在反馈上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就明显感觉到学生对一些知识点掌握不牢,而且长此以往学生们习惯了一种被动的接受方式,即一旦褪去声像等形象生动的外衣,他们的脑海中就一片空白了。学生们浮在学习的表面,浮躁的外表下隐藏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所以我就想尝试着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借助现成的语文教材中的美文,加强对学生们思想美德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灵动便捷与美文的结合,在对学生们的美育教育过程中真起到了不同反响的效果。

首先,多媒体可以为学生们搜集更多丰富生动的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还记得在高一时,在给学生们上《鸿门宴》一课时,我把选修课本里的另一篇文章《项羽之死》一并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刘邦和项羽,尤其是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相对客观而又全面的评价。如果单独只学习《鸿门宴》这一课,那项羽侠骨柔情的一面,学生们就不一定能看出来,当《霸王别姬》的音乐和视频在教室的空中出现时,学生们立刻进入那种悲戚的情境中,末路英雄的那份无奈与凄凉,无不触动我们每个人的心扉。与此同时,我反问学生一个问题:自信与自负仅一步之遥,我们自己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呢?许多学生一开始有些茫然,之后都在很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抛出来之后,我特别注意到班级中那几个平时大家都觉得有点自负的孩子,他们思索的那份专注似乎更突出。我想我的目的算是达到了,美育的范围实在太广,概念的东西真的不太实际,但只要是积极的,向上的,有效的,可行的,即便是一个很小的切入口,也是很有意义的。

其次,多媒体教学能让语文的课堂变得更加绚烂美好。我一直坚信语文课堂是美的,它美丽,美好,美秒……古典诗词意境很美,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为我们的课堂展示美妙的声音,还能还原许多梦一般的意境。而读诗,不仅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我更愿意相信,学生只要爱读诗,爱读美文,这种孩子的品行一定不会坏到哪去。前段时间高晓松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特别流行,大家疯狂转载,之后由许嵩演唱。我在讲解诗歌《游沙湖》时,就把这首歌和这段歌词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平时我会布置学生在课后搜集自己喜欢的美文美篇,然后在课堂上用投影仪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给他们准备一些适宜的背景音乐,让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同学们在一起分享交流,徜徉在美文雅乐的视听盛宴中。

再次,多媒体的应用还能增进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情感教学是美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们的影响和教材里那些美文给学生们的思想情感教育,都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学生最终通过语文课上的美育教育,完成各自性格的修正和品德的完美。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在给我们的课堂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也增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只是有些人会感叹:信息交流频繁了,可情感的投入却少了。其实我个人认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能折射出一个教师对课程的投入和对学生的付出。不管是在制作课件也好,还是在准备音频资料也罢,都是教师知识和情感的付出。如果是不负责任的教师,他完全可以随便从网络上下载现成的资料,而且有的课件质量还不错。学生们或许不会有察觉,但抱着这种做法的人,我想即便不用多媒体教学,他也只会抱着别人的教案全盘复制。至于课堂上教师的情感渗透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能有多少,实在不敢评判。可对于真正负责任的教师来说,他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备课环节所要付出的劳动一定远比传统的备课任务要重得多!他为会一个小的背景图片的选择,甚至使用什么样字体可以让学生看的更清楚而考虑半天。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每一小步,都会慎重抉择。对教材的研读也会更加全面准确。拿我自己制作《游沙湖》这一课的课件为例,我当时在备课时就在想,如何让学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揣摩和理解当时被贬到黄州时的苏轼的那种处境?又该如何去体会苏轼从心底里唱出那份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旷达呢?于是,我特意查阅了心理学关于认识自我方面的一些资料,然后提炼出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能做什么? 我想做什么?还在旁边放置一个美女与野兽的图片。旨在帮助学生在认识了作者之后进而学会认识自己、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现在所处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去思考应如何战胜和克服它们?当我把这三个问题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兴趣十足,好奇满满,然而,很快教室里一片寂静,因为大家都在认真地思考这几个问题,这几个从没有被当作问题的问题。学生们的回答很诚恳,在反思自我、剖析自我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这点足以让我这个语文教师感到欣慰。我深知对一个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种认识自我的过程虽然很艰辛,但却无形中帮助他们完成了一次从未有过的心灵突围,就像当年的苏轼在黄州完成他的突围一样。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人“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当我要求他们把自己当下的困难和挫折勇敢地写下来并用投影仪展示出来时,学生们便已经能很理解我的用心了。当他们看着大屏幕上自己写的所谓的困难时,都不好意思地承认当下自己学习上最大的阻力就是主观上存在的懒惰,松懈等态度问题。能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就已经达到我的初衷了,我愿意相信,明天的他们一定会比今天做得更好。

最后,多媒体技术还是课下师生联系的纽带。教师与学生的空间,班级群的建立应该都是之前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及的。相关信息的及时传递,学生思想动态的及时把握,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学生们的说说,空间里的动态,有时正是他们一段时间内心世界思想的反馈。及时了解他们思想上的细微变化,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教师不时地给他们加以心灵鸡汤的滋润,学生们的心理也会更加健康向上的。要知道健康的心理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这些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翅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教育从来都离不开美育,美育渗透于语文的每一节课中,渗透在每一篇经典的美文中。当下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运用,无疑是对美育教育的一大帮助。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个高级而又实用的助手,在语文的课堂上,使信息技术与美文美育一直都这样相濡以沫!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