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组织,曾多次站在民族复兴的时代前沿上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制定出到2030年,我国人口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经常锻炼的人达到5.3亿的具体目标。[2]“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依赖于劳动者强健的体质,也唯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主义的建设充满活力,并逐步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景。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健康教育重要的传播途径,在人的职业发展中起着关键的引导性作用,因而在政策的强大支持下要牢牢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体育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助力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以充沛的精力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2.2 社会参与奠定群众基础
从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至今,我国的群众体育运动在政策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奥运健儿们对体育精神的完美诠释,使得我国国民对体育参与的热度不断高涨,也因此带动了如运动器材、服饰、健身房、健身教练等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就拿时下最火的国际马拉松赛事来说,一场赛事的举办吸引大量的赞助商来服务,小到服饰餐饮,大到城市建设都围绕其运转,以形成足够诱人的赛事。而好的赛事会引导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到运动中来,继而反过来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城市得到建设、群众积极锻炼、商家有钱可挣、人们精神饱满安居乐业、政府工作有所交代,整个社会朝气蓬勃。可见群众高度参与体育活动像催化剂一般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诸多的便捷,民办高校也不列外。
2.3 健身意识推进体育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使得体育人口数剧增,并逐步演变成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体育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已达到总人口 (7-70岁) 的33.93%,[3]而大学生群体则是这数据中的主力军。笔者到访山西省各大高校查看,发现高校的体育运动场馆的利用率很高,像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场等热门的体育项目一到活动时间都需要靠抢位才能有机会使用。到了晚上,田径场更是涌现出大量的夜跑团,他们或是听着音乐,或是三五结伴而行,用汗水宣示着对健身的热爱。可见在学生有如此主动锻炼的意识之下,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进行体育课程创新,必将得到好的改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