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学生沉睡的潜能
古希腊诗人欧里庇得斯25个世纪前的格言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现实:“期待之事没有实现,神灵打开通往意外之事的大门。”面对未来,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或者未来的名字就叫作“不确定性”。其实,现在每一位家长基本都是盲目的课程设计者,从孩子出生开始,有的孩子尚未出世,家长就开始为他们策划好了“学习的跑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和家长之间进行着课程的攀比和赛跑。由于对未来的不可知,每一个人都充满了焦虑和担忧。
学校的课程大都是整齐划一的,学校的评价标准是以成绩论成败,学习的佼佼者总是稀有的,成群的孩子都拥挤在同一条狭窄的跑道中,总有大部分孩子被甩在跑道的后面。大多数学生在学校都是学习失败者的角色,充当着各种升学率、优秀率中的分母。家长们都不甘心就此罢休,如何在千军万马的厮杀中独树一帜?如何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寻求容身之地?掌握一技之长成为了人们把握未来的筹码和救命稻草,虽然不知道这些筹码和救命稻草是否真的管用。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指向人的,而人绝不明白他是什么。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什么和自己能干什么,他必须去尝试。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每一种教育的作用也并非事先所预料的,教育总是具有无人事先能想到的作用。”a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b他们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和潜能,教育的关键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使自己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发现他们身上“沉睡的可能性”?每一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但这些潜能的挖掘需要相关外部条件的激发。课程就是这样一块有可能激发孩子潜能的试金石。孩子的特长很多时候是在对种种课程尝试失败的基础上,被筛选和保留下来的。课程的投资往往是一个“广种薄收”的过程。
反观当前的社会发展,兴趣班成为了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单一的课程没有办法提供给孩子发现自己各种积极可能性的机会,家长们只能通过金钱购买自己需要的课程机会。家长把孩子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兴趣班所提供的课程上,他们憧憬着不一样的课程也许能够给孩子提供不一样的学习和人生的跑道。于是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砸锅卖铁,家长们风里来雨里去,孩子们被剥夺了休息的时间,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之间。我们在批评家长的这些做法时,却没有看到家长们想争取更多的、更为丰富的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的需求,而这些是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所无法给予的。
课程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教育旅程,家长们对孩子的未来生活有很多构想,除了参与社会竞争之外,还有对孩子未来理想生活状态的期待。我们这一代,有特长的人不多,业余生活枯燥单调,休闲娱乐方式单一,卡拉OK、打牌几乎成了主要的娱乐方式。于是乎,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过跟我们不一样的生活,能够过上更加健康、丰富、多彩、高雅、有情趣的生活,能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课程本身也给孩子提供了不一样的现实生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随着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孩子每天面对的就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他们的生活环境与几十年前我们的生活环境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孩子不得不被关在家里,他们大多深知无聊和孤独的滋味,他们渴望交往,渴望朋友,渴望热闹。这些兴趣班正给他们提供了交流交往的机会。加上这些兴趣班出于对利润的追求,会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鼓励学生,为他们创造成功的体验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这些体验和机会往往是我们的学校所吝啬赐予孩子的。有个妈妈说:“我之所以给我女儿报故事班,是因为她特别喜欢讲故事,特别喜欢站在教室前面表演,可是,在学校,老师根本不会给她这种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