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唤醒沉睡的“音乐耳朵”(陆峥)
发布时间:2020-05-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陆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那么我们就得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哪里,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融入到“听”中去。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灵敏的“音乐耳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音乐学习非常感兴趣的孩子,他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能自觉集中的。对于我所任教的低年段学生来说,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游戏,游戏就是他们最重要的活动。其实许多歌曲和歌谣都可以设计成为伴随着动作的游戏,其中一部分来源于传统的游戏设计,另外的就是教师和孩子们的即兴创造。在律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强弱、节奏、走向等,孩子们关注了这些音乐要素后就开始逐步唤醒沉睡着的“音乐耳朵”。

例如我在《小树叶》这课中,我在一开始就让孩子分别感受同一旋律用快、慢两种速度表现,并请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律动表现,当听到较舒缓的旋律时用在头顶挥手表示,当听到较欢快的旋律时用左右两边拍手表示。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可以较快的辨别音乐的节奏、速度,同时也能感受出两段音乐不同的情绪。

体态律动的教学让孩子们兴奋,有趣的音乐也同样让学生沉静其中。例如二年级上册的《溜冰圆舞曲》,孩子们听到忽高忽低的音乐就想随着它向上、向下,后面再为这段音乐配上《猫和老鼠》的场景,学生们能轻而易举地画出音乐运动的轨迹(旋律线)。这无疑帮助了“音乐耳朵”去感受音乐。

当然唤醒“音乐耳朵”还离不开老师更好地把握每一首音乐,教师在欣赏歌曲或乐曲之前一定要清楚:这首音乐所要欣赏的内容是什么?它体现了什么?我们在课堂需要上需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要听出这段音乐的情绪、速度、力度?还是旋律线、乐曲结构?明确了“听什么”之后,学生才能带着目标更明确地听音乐,他们的“音乐耳朵”才能得到锻炼。

如在欣赏《牧歌》这首歌曲时,我就介绍《牧歌》是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蒙古族民歌,作曲家瞿希贤将它改编成了一首无伴奏合唱,让这首歌曲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色彩也更加丰富。介绍过后我就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听歌曲,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什么叫无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有什么特点?学生听了介绍后带着问题去听赏,会更加认真,目标也更明确。

例如乐曲《瑶族舞曲》中的主题一和主题二也有着明显的对比,于是我在听之前便设计了一个表格,并给了他们一些选项让他们填入表格中。于是学生欣赏的时候便很快地将中速和稍快分别放在主题一和主题二的速度方格中,这就是学生“音乐耳朵”的不断唤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