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泡好语文课堂的“功夫茶”,酿出情感力量的“沁脾香”
发布时间:2017-06-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黎娜

泡好语文课堂的“功夫茶”,酿出情感力量的“沁脾香”

功夫茶,有“宁舍千金,不舍一壶”之说。功夫茶到底是什么茶呢?为什么有如此魅力?其实,功夫茶并不是茶叶或茶类的名称,而是一种泡茶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功夫茶需要经过“嗅茶”“温壶”“装茶”“润茶”等操作程序,方可让茶汤清亮、茶香四溢、茶味醇香。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堂名课的出现都离不开执教者课前扎实的“泡茶功夫”——教材恰如一片片茶叶,只有课前用“细致之心”去研读其“鲜美之处”;用“专注之心”去发掘“美丽所在”,才能将教材的美丽展现给学生,才能让课堂溢满沁人心脾的“清香”。

苏霍姆林斯基语曾经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与其他学科相比, 语文似乎更强调情感。我们教师要善于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丰富学生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细泡”方显“美味”——准确吃透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性的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有的文章浓墨重彩,饱含激情,有的文章看似浅显易懂,平淡无味,实则含意深刻,情味甚浓,每一篇文章无不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因此,要想真正泡好“吃透教材”这壶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去领略其中蕴涵的思想情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

1、定准情感基调。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是有差别的,或欢快,或悲凉,或豪放,或凝重……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爱如茉莉》一文,以茉莉花为线索,展现了映儿的母亲生病住院后,父母之间互相关爱的一幅幅平淡而又真切的画面,一切都是那么温馨、和谐。文章所渲染的感情基调是“平平淡淡的爱,真真切切的情。”教学时,只有扣准了这个基调,才能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情感层次。古人云“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如马朝虎的《水》一文,作者描述了得水的乐与缺水的苦,苦乐交错,感情跌宕起伏,变化很大。理清了作者的这条感情线路,能使学生深切地感悟到水的珍贵,感受到干旱地区人们生活艰苦但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3、把握动情之处。我们的语文教材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动情之处,深深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教学时教师应特别关注这些动情之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写道: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眼角流下来……”抓住这样两句话教学,浓浓的母子情会充溢学生心中。

二、“慢嚼”才知“深意”——全面引领感知,培养悟情能力

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者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

 1、氛围酝酿温情,以情促学

许多研究表明:民主、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情感体验的源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设身处地为之考虑,寻找契机酝酿课堂温情,孕育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一句肯定的表扬,都会让学生感到快慰。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语文知识的传播者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倾听者。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争辩质疑,标新立异,大胆探索,达到以情促“学”的目的。

2、诵读感悟真情,以情促思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披文入情”,“注情于文”,该激昂时则昂奋动情,令人肃然(如教学《卢沟桥烽火》痛歼敌寇这一段);该悲壮时,应侃侃滔滔,为之动容(如教学《大江保卫战》);该温婉时则细雨霏霏,使人感怀(如教学《爱如茉莉.》);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通过师生极富感染力的朗读,领会词语的深层内涵,激情引智,燃情启智;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智能潜力的发挥,使学生在学习上表现更多的灵性和智慧,以此激活学生的心理情感,让学生移情入文,体会文章的个中之味,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彻底交融。从而达到启智转能的教学效果。

 3、想象激发热情,以情促悟

教者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如教学《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古诗时,教师要从引导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入手,扣准字词,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生机勃勃的春景,想象大自然的一切都在迎接春光,都在追求自由,由此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春天的美丽与富有活力。

 4、讨论点燃激情,以情促进

思想需要砥砺,情感需要磨擦,讨论碰撞,可引发无限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小学生容易于兴奋,富于情绪体验,利用课堂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心灵和思想碰撞中,可引发积极向上的有意义的激情体验。

例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在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之后,以问题让学生跳出文本,与生活对话。我让学生结合课文“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谈一谈:30年后,作者再次去天游峰,真的还能见到这位老人吗?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学生各抒己见,讨论非常热烈,非常深入。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矛盾,暴露了学生情感的空白。在讨论中学生有了与文本交流的激情,在交流中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只有泡好语文课堂的“功夫茶”,才能酿出情感力量的“沁脾香”。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的情感点,只有用心去播撒情感的种子,让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真正达到情思交汇,文意融合,和谐双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