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构建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总结
发布时间:2017-06-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林亚

《构建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2016—2017学年度第学期总结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构建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现总结如下: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大家在充分认识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上开展学习,集中学习有关课外阅读指导性资料,如于永正老师主讲的《怎样激发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设想》、李希贵老师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和《指向阅读的50种写作训练方式》等。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自学,每位教师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对课题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意识,并按照自己的研究计划开展研究。

二、加强教研确保实施

教师在确定各小课题之后,便开始进入课题研究工作。在研究期间固定两周一次集中学习,教师或是汇报自己各阶段研究成果;或是相互倾诉在研究课题中的困惑,在交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是请有经验的教师介绍自己的具体做法,相互学习、借鉴。组内老师积极开设教研课,探讨如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多彩活动,学生受益

 学期初,各位课题组老师结合本班的具体的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班级的读书计划,积极发动学生参与到“我读书,我快乐”的活动中来。

1、向学生精心推荐适合他们的读物。

小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差,不善于选择恰当的课外读物,而课外读物的质量不仅影响着学生读书的兴趣、读书的效果,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因而开学初,每位语文老师结合班级学生情况向孩子们推荐一水平较高,趣味性较强,能引发好奇心的读物,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365夜故事》、《一千零一夜》、《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使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启发,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专用课,引领每一位学生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以书为友,努力增长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且,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成立了各具特色的“图书角”。

 每个班级都由孩子们自己给班级设计一个图书角,并写上标语:如“我阅读,我快乐”,“漫游书海”、“书林漫步”等。还动员学生向班级捐献自己平时的爱看的各种图书,并能主动地借阅给其他同学。

3、激发阅读兴趣的系列活动。

地段的杨云娟老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读书,指导学生读书,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本学期她上了一堂绘本指导课《纸马》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阅读带来的快乐体验,并在活动中开拓了阅读视野。高段的张林亚老师针对推荐书目《上下五千年》上了一节精彩纷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帮助孩子掌握阅读方法,感受书籍所带来的力量与快乐。

5月份,举行了整班朗读比赛, 本次比赛采用集体朗读和个别抽读相结合。集体朗读要求全体同学参加,占总成绩的70%,从学过的课文随机抽取一篇作为朗读材料;个别朗读随机抽取3名同学朗读,占30%,从课外阅读材料上选取材料 朗读比赛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一个个班级朗诵都有自己的特色,或童声稚嫩,洋洋洒洒;或集体朗诵,气势磅礴;或铿锵有力,以情动人。本次比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纠正了在朗读中出现的唱读现象,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新的突破。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我校的阅读教学工作,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彰显了小学生的活力与朝气。

 6月份,我们举行了古诗文擂台赛,此次比赛采取个人诵读形式,一—五年级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可谓是全员参与,全情投入。比赛现场气氛热烈,参赛选手个个精神饱满,声情并茂。他们用真挚的情感,深情的朗诵,或激昂高亢,或深情款款,或抑扬顿挫,把诗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在诵读古诗词中陶冶情操,汲取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营养。

通过古诗文擂台赛,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更好地引领了孩子们进行精神品格的自我塑造和文化底蕴的自觉积累,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家校合力,收效显著

寻求家长的支持,加强督促,让更多的孩子在阅读中享受快乐,为了确保良好的效果,利用短信平台告知家长,家长的做法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如果家长不闻不问,孩子一定有空可钻,只有从细节抓起,好习惯养成了,孩子的学习越来越轻松。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我们将继续围绕课题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着重在如何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如班级的环境布置以及如何让孩子的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2017.6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