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的测试,因为没有家庭作业,而且课堂作业本没有来,孩子们对于生字的训练仅仅局限在写字书的书写中。对于有的孩子,真的不练习都会写,但是有的孩子却需要很多遍的加强训练才能掌握,这就是孩子们之间的差异,无法改变,也很难改变。而我,只能通过更生动,更直观,更易于接受的方法让孩子们学习生字,以最短的时间来牢牢掌握生字。但是,实际情况还是有不少孩子出现了错别字,如同顽石,硬且重,你想搬走它实在是难事。
第一单元的测试中,错别字现象很突出,在订正测试卷的时候,我让写错的同学上黑板把错误的字词用正确的写出来。有一点可喜的是,上次在课堂上强调的“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这一次没有一个同学写错了,说明在课堂上动点脑筋,让孩子们记得牢记得清还是有行的。
上黑板的孩子有六个孩子把“红领巾迎着太阳”中的“迎”写错了,这个字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的,上课时也强调了,大概没有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思维,也没有激起他们的兴趣,所以接受能力慢一点的孩子就一直把这个字写错了。错误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种是把走之儿里面写成了“卯”,另一种是把走之儿里面的“卯”的那一撇改成了“点”。错误一直在延续,我要想个办法让错误在今天终止。
我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开始讲故事:“孩子们假如你的朋友来了,你们去迎接他是不是很高兴呀,看到朋友的时候是不是高兴地张开臂膀拥抱你的朋友。这样做,你的朋友才会高兴,你才是热情好客的人,对不对呀?”孩子们都应和着:“是。”
“但是。”我话锋一转。“假如你们是‘迎’字中的‘撇和竖提’组成的这个部件,你的朋友是边上的“卩”,如果你去迎接朋友的时候手里拿了一条鞭子,就是多一撇,我随手写出了这个组合。你的朋友还敢来吗?他还会喜欢你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会来,不喜欢。”
接着我又演示了多加了一点的写法:“现在虽然你把鞭子丢了,但是你手里拿了一块石头——就是多的那一点,你的朋友还敢来吗?”有的孩子笑了:“那朋友一定吓跑了。”我急忙说:“是呀,这样的欢迎朋友都是不对的,你们想想应该是怎样的呢?”
孩子们兴奋地站了起来,一边比划一边说:“我们的手里不能拿鞭子也不能石头,我们应该张开双臂迎接朋友。”
“是呀。”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迎”字。孩子们当你们张开了双臂迎接到你的朋友的时候,就可以带着他往家里走了。于是我最后写上了“辶”。这时,再看孩子们仿佛真得接到了自己的朋友高兴极了。希望这个“迎”像那个“生”一样在孩子们心里扎下根。
应该是有效果的,本来小梁的这个字就写错了,结果昨天孩子们画的宣传画上有一个“迎”字,写字的孩子为了美观,把“迎”字里面加了一个“心形”,他就老是在下面嘀咕:“这个字写错了,这个“心”不就是那个石头吗?”看来,他已经能够活学活用了。
在测试中“奉献”的“献”字不少同学写错了,上黑板写还有人改错。这时,子荔站起来说:“你只要记住南边来了一条狗就可以了。”写错的同学他们一边念着子荔说的话,一边写,这次没有一个孩子写错,相信有了子荔的这句话以后他们也不会写错的。
孩子们还给这个单元学的“愉”和“输”和“偷”进行了比较。他们编了一个顺口溜:“有车能运输,有人是小偷,有心才愉快。”短短的几句话把几个字清楚的区分开。有了孩子们的主动思考,接受一些生字并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