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去感化,用心去交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要有一颗慈爱的心,再特殊,再棘手的孩子也能转化。我认为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我爱每一个孩子,相信人人都能成才。作为教师要像大海一样待人,容纳百川;像细雨一样做事,润物无声。
我们班有一个男孩子他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比较宠他,遇到不如意的事就爱发脾气。只要稍有不顺心的事,他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总要拿东西来出出气。而且,他的脾气还有个特点,那就是怪别人不好,把他们当成“出气筒”。 记得有一次美术课,他没有带材料,和同学借东西不礼貌,结果没有人愿意借给他,他就把自己的文具盒全部扔到地上哭了起来。人人都把他当成我们班的不定时炸弹,谁惹他谁倒霉。
分析原因发现,许多小学生,由于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冲动性较为明显,因此常常在不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会相互打起来,……但小学生的愤怒来得急,去得也快,比如有的小学生可能今天因为发生一些矛盾而大发雷霆,而明天两个人就可能一块儿做游戏,这一点在小学低年级表现尤其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引起愤怒的原因很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体验。愤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状态,常常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同学关系疏远,师生关系紧张,而且长期、持续的愤怒对个体的健康损害也是极大的。过度的愤怒甚至还会使人丧失理智,因此控制愤怒的情绪十分重要。
针对孩子平时的表现我采用了如下教育方法:
1、以人为本,倾注师爱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他这样的学生,我发觉对他进行全班的批评好像没什么大的作用,相反和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倒是非常有用的。“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养成里良好的习惯。
2、良师益友,宽容以待
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当他做错事时,很真诚的和他谈心,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他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应“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3、情境转移法。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会使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让学生们要尽量避开,暂时躲一躲,以免刺激他发怒。比如,可以出去走一走,或者和谈得来的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心情就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