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余秋雨的脚步,走出教育的哀伤
——读《借我一生》有感
武进区城东小学 章瑞华
教师应该是文化的前排听众,能够清晰感受到文化给人类带来的脉动,也应该能够回头看到整个会场观众的侧耳聆听的神情,就是这种“最前”与“最近”,赋予教师很多文化、精神传递的神圣使命。
工作的关系,常常在接触一些教育的,科研的文字,在很多文本书面前曾经并一直自惭形秽,自觉自己认识的肤浅、片面,可即使是自己面对心中这些肤浅、片面的东西,也充满了惶恐与抵触,惶恐的原因是自己在那么精细的学术研究面前无法获得可供自己站立的基石,对于应该给与孩子的影响,对于应该把持的文化态度,对于教育千丝万缕的联系,总觉得我们在一种飘摇而且奴性的境界里面,自己的一种教育认识的获得或者是一种教学行为的选择,常常是人云亦云,并且自以为是,什么是自己应该坚持的,什么是自己应该坚决放弃的,惶恐而浮躁。很多时候,内心总又在拒绝,因为自己一再地被正确、正义、崇高、善良转眼之间演变为谬误、邪恶、卑劣、丑恶所震撼,被愚弄。
于是,在这种文本与现实的脱节的困惑缠绕中,一种与余秋雨走出书房时的那种“书斋著作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脱节”相似的困惑,在今年暑假中读完了他的《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余秋雨语
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我非常敬佩余秋雨老师的求学精神和宽容的胸襟,记得有一句话:我们生而为人,必须学会宽恕,但我们绝不忘记!另外很感动于余秋雨老师的抉择:在仕途最平坦宽阔时选择去做文化.应该说从政是最快速和直接体验个人成功的道路,探求文化的历史与未来则是充满了艰辛和未知。余秋雨老师正是通过自己的求索为后来的学子开启一扇窗口,而后来的人们未必能够记住像余秋雨老师这样的先辈们所付出的血泪。
这真的是一部文胜其质的传记之作。作者以行云流水、飘忽绮丽之笔点染人事,以气带史,以情运文,如烟往事婆娑娑俱来眼前,传神写照,灵通飒爽,真可谓“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借我一生》是传记中的另品。历史这块大幕被他裁成了一件便装,着装者便是他自己,上面涂满极富个性的色彩,借芸芸众生之碎影成他一生之传奇,其事并不壮观,其情足可感怀。假如你身心疲惫,它能给你以轻松和超越;假如你于人生之途茫然无着,它能给你以温慰和疏导。它没有哲学的高深,它没有小说的离奇,但它有虽修饰而仍不失真实的人生情思。也许,这正是你我——微不足道却又实实在在活着的普通人所需要的。
曾经记得第一次认识余老师是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时,听着他对歌手犀利的评价,以为这是一个很苛刻的老师,但是,读过本书以后,感到自己在他面前,仿佛是站在山脚下的还未起步的行者,深感读书读得太少了,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想在当代文坛上,余秋雨的才情无疑是高人一筹的。凌云健笔意纵横,指点江山几万重。你看,那些缥缈的舞榭歌台,荒陌古道,经余秋雨妙手拈来,真真是笔到神到,鲜活如初,遥远的历史扑面而来,早已销声匿迹的不知哪朝哪代的人儿仿佛就坐在眼前。既写其照,又传其神,百年以降,除了鲁迅先生的如椽巨笔,某也寡陋,尚不知何人还有这般轻描皴染勾魂摄魄之能。《借我一生》,笔墨一仍其旧,剪裁更见韵致,字字摇曳,声声含思,带人到如诗如画的境地;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述近史不见其芜杂,画熟人毕显其风神,简净之至,却又丰润之至。作者之气,于国事家事巨事细事正事闲事得意事难堪事,事事灌注;作者之情,于亲人友人高人庸人近人远人通达人落魄人,人人体念。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余秋雨的气是什么呢?余秋雨之情又是什么呢?余秋雨的气是自强之气,是贵傲之气,是千百年一脉相传的庙堂书阁之气,忧国忧民而又自足自乐,察古察今,鉴往述来,纠结愁苦达观于一身。余秋雨之情,是是非之情,又是包容之情;是旁观之情,又是顾念之情;是哀怨之情,又是骀荡之情:情情动人心扉。也许你比他有学问,也许你比他敢于自我剖析,但,你没有他的烂漫而又热烈,华美而又率性。苦难也好,欢畅也好,在他那里,都是那么地充满诱惑,诱惑你勇敢地品味和消受。活着,是多么迷离有趣啊。
余秋雨经历了历史又剪裁了历史,活过了自己又勾画了自己,真不真呢?韩干画马,取舍之间方见精神,美不胜收,若就其毛发与筋骨而言,你说真不真呢?艺术不全在真假,而终在于美丑。《借我一生》无疑是美的,健康多姿,饶有情操的美。在颓废恶俗之作铺天盖地的今天,我,宁愿选择它。
无数读者的捧阅,不正证明了我们的社会多么需要这种辞旨兼胜的作品么?
感谢《借我一生》给我的感动。